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品语言之采,探作品之情 ——品读《项脊轩志》

品语言之采,探作品之情 ——品读《项脊轩志》

作 者:周明燕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五中 264300)

陈忠樑先生说过,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上成语文课。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加上“文”,说出来的是“语”,写下来的是“文”。语文课堂就应该贴着“语”和“文”来行走。若只是把自己隐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语文课堂万万不会凭空产生浓浓的“语文味”。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做一个高明的向导,用一篇篇课文为引子,指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贴着语言文字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品语言之采,探作品之情。否则,我们如何去体味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灿烂的语言文字背后的美好与精妙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曾谈到过“采”与“情”,通俗一点说,“采”就是指语言文字的表达,而“情”则指文章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是文章的内在气脉与精神。因此,“情采合一”处则为文章品读的最佳切入角度。
归有光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归有光为“当代欧阳修”。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出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项脊轩志》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该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着诗一般的意境。近代翻译家林纾也评价此文:“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记得韩愈谈读书之法曾这样说过:“纂言者必钩其玄。”所谓的“钩其玄”即品语言,取精粹。看来,要领会文章的精粹之处必要品其言。因为细节雕刻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品读语言,提取精粹,从细节入手,品读作者是如何借“一阁”“三世”的琐细之事来表达真挚情感的。
真情是母亲扣扉问食时,慈爱的笑容和关怀的话语。在作者借助老妪回忆母亲这一情节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这个词语用的恰到好处,说明母亲敲门很小心,我们能感受到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如果改为“拍”“敲”显然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可谓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妪的话描绘了母亲扣扉问食的情景,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的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和厚爱。而对于8岁丧母的归有光来说,当听到老妪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自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之情: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多么值得眷恋啊!所以早已是两泪涟涟了。慈母的一言一行,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此,它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引起情感的共鸣。
真情是祖母至轩过余时,期望的眼神与郑重的嘱托。我们再来欣赏怀念祖母的这一细节: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语充满了亲切与关爱,又不失风趣,对孙儿真是又爱又夸誉!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一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几句忧虑中充满希望的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殷切期待之情。“顷之”这一时间词用的特别精妙,写出了祖母去取笏板时的麻利动作,动作如此麻利是祖母看到孙儿的勤奋读书时心中充满希望而异常激动兴奋的具体表现。“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话语中充满了真诚的嘱咐,期望。这不禁令我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散文《爱克尔的灯光》中的四个字:长宜子孙。最后作者“长号不自禁”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联系背景,作者归有光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多年8次会试不第直到60多岁才中进士。仕途不顺让他在回忆祖母的言行时充满了对祖母的怀念和愧疚之情,所以“长号不自禁”就不难理解了。
真情是吾妻手植枇杷树时的期望与憧憬。“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想起母亲,潸然泪下;想起祖母,长号不自禁;想起妻子,却没有把一腔的悲痛之情倾泻而出,只是写到庭中的枇杷树,这正是文章的精彩之处。作者并没有把一腔的悲痛之情倾泻而出,只以悠悠不尽之笔淡淡收住,正如苏轼所形容的回声那样“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荡漾在人们的耳际。这不仅使文章的意旨遥深,而且这种写法似乎更容易扣住读者的心弦,情不自禁的会引起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语言委婉含蓄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感谢归有光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就像看三维画面一样,透过琐碎和平淡,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立体的境界。其实,作品的真情就是从这些语言文字中缓缓渗透出来的,它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只要你能贴着语言行走,必能探索到作品所传达出的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文本解读时,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进行品读研磨,由字探意,由字悟神,由采到情,化其抽象意义为具体情感表现,从而挖掘出文本的思想内涵,触摸作者内心最细腻最敏感的情思,凸显文本在表达上与众不同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