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各种不良思潮不断影响和侵蚀着大学生思想,使大学思想政治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斗争工作,筑牢广大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确保在思想政治上始终过硬,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工作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关键词:意识形态;斗争;针对性
近些年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网民人数迅速增长,其中大学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并且网络文化与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的一些新媒体几乎“联姻”,各种网络文化传播极其迅速,并呈现着不断扩张的新格局。但是一些不符合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思想等乘虚而入,期待以看不见的形式“润物细无声”,以此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来赢得意识形态的征服。
一、防范外部侵入,筑牢“防火墙”
意识形态领域斗根植于国外,难以削株刨根,必须在强基固本上下功夫。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于内而源于外,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我国的渗透破坏,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潜滋暗长,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坚持教育为基、正本清源,在灵魂深处铸牢“防火墙”、增强免疫力。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多元信息涌入大学校园的渠道增多、内容庞杂,一些不良信息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偏移。为此,必须在筑牢防线上下工夫。一是净化舆论环境,加强校园信息管控和舆情监控。通过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敏锐把握社会思潮动向,分析预测可能带来的冲击影响,深入扎实做好经常性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严密监控各类涉外有害信息,及时发现和整治不良倾向,防止各种政治谣言、低俗信息和负面信息蔓延。二是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培育良好的网络环境。坚持正确的上网导向,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用网情趣,教育大学生恪守网络道德,遵守上网规定,自觉做到依法上网、文明上网;不断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信息管控,层层把关上网内容,实时监控各种言论,杜绝不健康文化流入网站。
二、净化内部环境,增强“免疫力”
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源于理论和思想上的成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良莠并存,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必须抓住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根本,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主阵地,打牢大学生思想基础。一是深化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固本。围绕“七个怎么看”、划清“五个重大界限”深化阐释宣传,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界限,旗帜鲜明地批判所谓“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错误思潮,不断强化听党指挥的价值认同。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我党光辉历程的深刻认同,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拥护,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二是强化舆论引导,牢牢掌握话语权。聚焦热点问题、跟进社会发展、紧贴使命任务,通过专家解疑、网络交流、群众性大讨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搞清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在“破”与“立”中进一步坚定“四信”,使主流思想和正确舆论始终占据大学生思想阵地,确保大学生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不迷失方向。三是提升思想境界,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流精神,从端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清楚大学生思想中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错误观念,在多元化道德意识、价值取向面前铸牢精神支柱,真正使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正确的是非荣辱判断标准,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坚守精神家园。
三、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
文化领域既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也是制高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特点,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弘扬主旋律,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巩固传统文化阵地,学习传统文化增进认同。通过加大力度,挖掘深度、找准角度,以先进校园文化溯源、培根、铸魂,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培植红色基因,增强对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治国兴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党的信赖,增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和践行宗旨、履行使命的责任感。二是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建好网络信息平台。针对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交锋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喜爱网络生活方式等实际,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空间,使其成为传播创新理论的“宣传站”、活跃文化生活的“大舞台”、密切上下联系的“连心桥”、做好预防工作的“稳压器”,将党的创新理论、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注入校园的每个角落。三是开发科教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校园、培育技能型人才”和“学历提升、英语考级、计算机考级及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活动,浓厚校园读书学习氛围。
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易于反复,难以一蹴而就,必须在持久用力上下功夫
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对抗与斗争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各党总支部和教师要自觉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坚持在抓经常、打基础上下力气求成效。一是在抓经常上持久用力。注重融入经常性教育时时讲。结合“四反”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警示性法制教育等,引导大学生认清西方“自由”“民主”的虚假性、欺骗性,看清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手段伎俩,明确大学生在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上肩负的职责使命,不断强化敌情观念,坚决同错误言行作斗争,确保大学生思想纯洁、信念坚定。注重融入经常性管理处处抓。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这种反作用尤为巨大。引导得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不好,也会起巨大的破坏作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纷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意识形态问题是个真命题,并非人为炒作的伪命题。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不仅仅指向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时刻谨记下面这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做好自己,抵抗住意识形态的侵略,为国家出力!
总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给予了我们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决心和信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不见硝烟,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敢于斗争,战之能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才是我们大学生当前势在必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