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作 者:李佳彬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初级中学 362321)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通过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的合作课堂,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并且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培养

前言
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单靠个人打拼就能轻松取得成功。团结协作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集体中个人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把个人的追求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发挥团队的协作作用,突破个体的局限, 团队协作是个人与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在团队活动中的参与及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教学中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我首先考虑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合作教学”就是指把课堂中师生进行生命的交往、沟通,把课堂生成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优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习个体和教学中介的合作,强化人与人,人与课堂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最终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
要达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最佳效果,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角色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所先从转变观念开始,教师要接触前沿教学理论,提升最佳的理论水平,并且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实践。当然转变角色过程是漫长的,效果是显著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学会合作。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二、留足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为的人。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的。课堂上,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形成一定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每小组进行汇总并推荐一名同学在班内发言,再由其他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加强合作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合作技能方法,不能有效合作。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常用的方法有:
1.协商法:在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成员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再进入自由交流讨论阶段,最后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辩论法:在小组形成集体意见基础上,由一个小组陈述他们组的观点,其他各组以这一组的观点为中心,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励的多元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使个性的发展。
3.提问法:让学生面对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发现问题中,经过思考、交流、顿悟,建构数学模型。
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分析重点,完善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楚,言简意明,突出重点等。
四、提把握机会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最佳时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把握住重点、处理好难点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13.2.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一节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的理解与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合作探究思考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
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我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展示成果,并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即两边及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织交流,较好地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恰当的解疑释惑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 在《§2.9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6×2”与“-6×(-2)”应该怎么做?以我们曾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若能,请写出答案,若不能,请大家引导思索,并展开讨论,得出讨论结果,由每组组长进行发言,再进行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循序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注重深化和发展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而一题多解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
例如:例题:如图,已知AC和BD相交于O,且AB∥CD,BO=DO,求证:△AOB≌△COD 。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我们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应该用哪个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在讨论,学生从“ASA”或“AAS”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从“AAS”就有两种证明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关注变通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通过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的合作课堂,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并且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