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对小学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尊重和相信学生,并且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过程,从而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和主动性。本文以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为出发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参与意识;培养
在全面落实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是有效培养小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很多学者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而应是获得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无论是学习哪些方面,最佳的方式是自我发现,因为在这种状况之下学到的知识是最容易理解且理解最深的。
1、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我们可以称之为参与型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脑等感知知识学习中的困惑,提出个人的疑点疑惑,在解决这种些困难疑惑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1.1 新课改重人文的要求
学生能根据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进行学习,也能明确告诉教师自己想要怎么样学习。这种相互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代表着平等关系的确立,说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权威型关系在参与式课堂中逐渐消失。另外教师在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给优等的学生提出难度较大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习很差的学生完成记录发言的准备稿,这样差别的进行任务划分就更好的实现了新课改重人文的要求。
1.2 利于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与型语文课堂将从传统的独立教和接受式的学变成平等的互相促进的状态,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大胆地提出个人不懂的疑点疑惑,在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此过程中学生之间是不断进行交流的,其表达的能力将得到很好的锻炼,在结合他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1.3 有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如前所述,上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包含的是知识点的内化认知,巩固知识的能力的提高。若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向老师提出和所学知识相抵触问题,这说明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为由传统的教师经验或书本知识转向个体可以发现问题,说明设置教学任务可以使得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升。
2、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2.1 首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主动权交还于学生,教师仅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对学生只作适当的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来表演,由于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参与,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2.1.1 课前指导学生充分预习
在新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让学生自找问题自寻答案,让学生课外主动参与。
2.1.2 课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
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大脑思维运动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能自我寻找答案的,教师不要暗示,对于确实疑难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实践证明,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参与,引起认识上的矛盾,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2.1.3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答问题
教学活动不但要教师设疑,还需要学生质疑,教学就是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学贵有疑”,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寻觅到疑问比得到答案更重要,其“贵”就是因为疑问一般总不是无端而发,而在经过主动的思考却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是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深入研究、积极思维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以疑激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2 其次要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模式单一、氛围古板的语文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经常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容易会出现厌学现象,上课也不会认真听讲,更不用提参与意识的培养。我国各阶段的教学,均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视,主要原因是追求完成教学指标、提升分数,这种情况的最大弊端是使小学生的思维固化。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进而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乃是必然,而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实践教学,语文教师做好实践教学的最关键因素是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达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3 注意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的生活就是“语文”。要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就得让他们多留心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父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父爱之情。 紧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父亲对自己有哪些点滴的关爱?学生纷纷发言,畅谈自己父亲的爱!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好的帮助。同时给学生布置课外:请每一个学生回家为自己的父亲做一件事,如给父亲端一盆洗脚水,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顿饭,或者帮父母亲洗洗衣服等等,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更加珍惜亲情。
3、总结
学生有效参与语文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教无定法,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具体途径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实践而多种多样,当然,这就需要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尤惠钦.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张扬个性——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个性培养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05:153-154.
[2]李翠红.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意识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