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现在我国倡导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循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看法和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利用多媒体,巧妙引入新课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引课的时候吸引学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感觉单纯凭借语言的描述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的行为、语言,教学的设计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例如,在《8、7、6加几》一课中,我运用计算机设计出多媒体课(教学片断)师:小红和她的几个好朋友约好到人民公园去玩,正准备上车时,售票阿姨挡住了去路,她说必须答对车门上的题目才能给他们开门。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生说愿意。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略)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全部答对了车门就开了。他们上了车后,司机大伯又笑眯眯的对他们讲,对上我的口令才能车才开的了。设置配音效果,生齐答。车子就开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 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年、月、日》时 ,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软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看到用媒体的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转,再配上解说学生便明白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因此产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闰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联想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十分感兴趣都主动学习,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一些抽象的问题不易理解,而对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却记得特别牢固,例如,我发现他们在计算5-3时,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可能是用五个手指减去三个手指、五个苹果吃了三个等具体的事物形象形成的表象相加出来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问题,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文图并茂、声像毕具,形象生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