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批准号:2012YQJK116
课题组成员:李忠彬、魏蕾、杨钟颖、吴学俊、罗慧琴、刘露琳、彭翠柳、张莹、郑飞燕、李文莲、李婉蓉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推动下,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时代潮头,势不可挡。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立足中国文化,放眼世界的教育国际化新格局就成为与时俱进的重要命题。因此,我提出以弟子规为切入点,探究学校生活德育有效途径的课题《弟子规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实践应用研究》。该课题在生活德育动态生成理论指导下,探究让学生过有价值的真实的德育生活,积极探索“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活动模式。研究历时3年,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经验,其中一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上,“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活动模式在学校“经典国学”教育中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词:生活德育;动态生成;教育国际化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甚至列入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提到发展教育国际化事业。深圳市立志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福田区教育国际化工作更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在"中国梦"的语境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所有自信的基础。强调“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由此,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国学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学习领域,研习国学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国学应从娃娃抓起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教育国际化的视野,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来研究学校教育方法与策略,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我们便提出课题“弟子规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实践应用研究”。
该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有:
(1)教育国际化不一定要走出国门,并不是一味学习欧美,甚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体系。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文化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自信教育元素。为我们开展弟子规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
(2)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国际化的切入点应该体现在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如国际型人才的国际素养所必须具备的“尊重、友爱、责任、信任”等人格品质,就必须从小抓起。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弟子规”教育,正是培养这些人格品质的有效工具。以面向世界的视角,以培养适应世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开展弟子规教育,培养和健全人才的国际素养,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尝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目前,国内将弟子规放置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研究,各种媒体、学术刊物和论文论著很少。这也凸显这个研究项目的研究价值。
(二)理论依据
教育国际化与立足民族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前者如果是树冠,后者就是根。因此发掘中华优秀文化并汲取营养,才会更好的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1.知行合一理论。只有从娃娃抓起,从弟子规、国学等民族文化学起,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2.生活德育与动态生成理论。生活德育是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实施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并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动态生成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有在变化的、不确定或不可预测的境况中产生的意思,与预设相对。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1]正是对这种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教育过程的生动描述。生活德育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真实性、实践性等基本属性。生活德育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真实性、实践性等基本属性,论文《谈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性》从现实成活、道德生活和教育国际化等多角度阐述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性,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研究目的
1.通过弟子规实践应用研究活动,探索“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活动模式,并在学校“经典国学”教育中得到推广应用。(短期目标)
2.通过弟子规课题研究,提升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以科研促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科研兴校的发展。(中期目标)
3.在“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理解”等教育理念指导下,鼓励学生熟背和践行弟子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长期目标)
(四)研究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4月为课题前期酝酿准备阶段,2013年5月提交《研究项目申请书》 2013年11月获得《立项通知书》,2014年3月12日召开开题报告会。2015年9月通过中期检查,计划2016年6月结题。2014年9月因学校分校独立办学等原因,结题时间延期至2017年5月。
(五)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坚持“知行合一”和《谈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性》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不断完善和落实“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研究方案,总结经验,归纳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循序渐进的推进“诵”“讲”“评”活动。采用观察记录法,通过手机录像、听课分析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分析和调整研究过程。同时也采取了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及时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活动提供有效支撑。
二、正文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12年9月—2014年2月为申请立项阶段,2014年3月—2016年6月为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5月为结题鉴定阶段。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一是落实德育过程动态生成理论研究,一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达成摸索一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中国优秀文化经典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实施阶段,积极开展“诵、讲、评”同步推进的研究方法。诵是指诵读、背诵、默写和测试四个环节构成的实施过程,通过“读、背、默、测”环节,达成弟子规实践应用的“知”性学习过程,这也是弟子规实践应用的准备部分。讲是指开展弟子规课堂教学活动。是最能体现生活德育动态生成思想的德育途径。根据德育动态生成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让学生在其现实生活中感悟真实的有意义的道德生活,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并产生道德冲突与反思,达成道德教育目。教师将弟子规条文学习与相关思品课教育材料或现实生活中的选材整合,贴近生活,实施弟子规学习。课堂教学基中通过诵读(诵读经文,要求读正、读通、读顺)、解析(联系生活)、总结(讨论互动)和作业(拓展延伸)四个步骤达成弟子规实践应用“知行合一”的深化过程。评是指对研究过程的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实践弟子规的情况进行测评,也包括课题研究方法和效果的评价,是对弟子规实践应用“知与行”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背默测试、问卷调查(家长评价)、学习展示(电子小报)、听课、评课、随机视频纪录分析等。
在实施阶段,课题组制定弟子规教学方案。方案规定第一学年的任务是完成〈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等学习内容。第二学年完成〈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学习内容。方案规定弟子规教学作业形式和测试安排。根据教学方案,一方面通过读、背、默、测活动学习弟子规全文,完成学生对弟子规的初步知性认识。一方面实施弟子规课堂教学,通过诗句诵读+典故导引+生活互动+拓展延伸环节的教学,完成弟子规学习的知性深化和知行合一的过程。同时,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对弟子规实施应用情况的评估,及时调整和控制课题研究进程。2014年3月组织课题开题论证会,4月召开两次课题组会议,布置课题研究任务,同时开展一年级6个班《弟子规》默背活动。每个班级利用班会和早读时间,鼓励学生背诵弟子规。6月份根据方案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弟子规》检测达标活动,达标检测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背诵《弟子规》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等内容。11月李忠彬主任参加北大福田区教研高级研修班,进一步学习国学经典与时代发展融合,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2015年3月开始,课题组不断加大“诵”与“讲”的研究力度,开展弟子规课堂教学竞赛。课题组规范了教师备课教案模式,弟子规课堂四步教学法已经常态化。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在贴近生活的弟子规教学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有意义的道德生活,懂得规范,明辨是非,获得道德教育,教学效果明显。弟子规是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立德修身的经典规范。但在教育国际化的当下,应该以全球视角,放眼世界,有选择性的开展弟子规教育。选择反映世界认同的“孝敬”“自信”“谦让”“合作”“博爱”思想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而对于规范行为程度的一些诗句不做强调,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中的“昼夜侍、不离床”。如“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中的“不关己、莫闲管”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中的“过犹待、百步馀”如“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中的“ 业无变”等。在教学中教师们善于借助丰富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料解析弟子规诗句,善于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贴近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如杨老师在《谨》的教学时在讲到“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内容时,选取《小小手》儿歌动画视频,师生在载歌载舞、手足舞蹈中理解了弟子规条文含义,经历了“勤洗手、讲卫生、好习惯”的道德生活体验,印象深刻。如《弟子规》第二部分“出则弟”(第一课时)“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时,通过解析诗文使学生懂得:兄视弟为友,弟尊兄为长。兄弟姊妹友爱和睦,做父母的自然就开心。也就等于孝敬了父母。反之,哥哥弟弟整天吵架,父母自然就会烦恼。教师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了实践知识:亲属的排辈与称呼!请小朋友自己来回答!
爸爸的哥哥、弟弟、称什么?他们的孩子你称什么?
爸爸的姐姐、妹妹、称什么?他们的孩子你称什么?
妈妈的哥哥、弟弟、妹妹称什么?
他们的孩子分别称什么?哪些应该是堂兄?哪些应该是表兄?
使孩子们知道那些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再进一步扩展为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那就把比自己年龄大的,都看作是自己的哥哥姐姐,比自己的小的都当作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像亲兄弟一样对带他们,就不会处理不好关系。明白道理,怎样才能做得好呢?“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四句诗给出了行为规范的指导,即财物不去争夺,不斤斤计较,言语做到忍让,多换位思考,就会减少怨恨、烦恼和各种矛盾。再如《弟子规》第二部分入则孝(第五课时)“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教学时,教师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有一位学生和他的父母及客人一起去吃饭。客人和他谈到学习方面的问题,他的父亲就说:“你要好好听这位老师的话,不要贪玩!”孩子马上反驳道:“你还说我呢?你为什么还天天打麻将!”这位父亲十分生气,要打他的儿子。老师鼓励学生结合弟子规诗文讨论怎样劝告父母改错比较合适?激烈的讨论后,学生明白:父亲打麻将固然不对,可是你当着外人的面,去批评自己的父亲,让他非常难堪,不仅没有礼貌,也没有效果。即使在家里劝说,也要等父亲高兴的时候,你再劝父亲。时机与场合的选择很重要,说话的方式更为重要。如“打麻将对身体不好,坐久了会得病,爸爸你少打点麻将吧!”或者说:“我希望爸爸能多陪陪我和妈妈,不要去打麻将了!”这样说话爸爸知道你是为了他的身体,为了这个家才这样说,会容易接受。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体验说话和处理问题要讲究方法的道德生活,达成道德教育的目的,对其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2015年9月开始,在“诵”“讲”全面铺开的基础上,课题组加大“评”的力度。一方面继续做好每学年一次的弟子规达标测试和弟子规课堂教学的听课、评课活动,一方面开展教师综合评价学生进步情况,把我学生德育动态。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对照弟子规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开展学生弟子规在我心中主题手抄报展示活动,了解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与心声。开展弟子规应用实录活动,手机记录,视频分析学生行为中的良好表现和不足。通过多元化的“评”,推动“诵”与“讲”的实施,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截止2016年6月课题组教师已经完成弟子规内容的三次测试和全文的课堂教学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教学经验,一套行之有效的弟子规“诵”“讲”“评”德育模式呼之欲出,为学校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实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德育目标开拓了一条新路。
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是《谈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性》、《研究报告》和《课题资料汇编》光盘三部分组成。《谈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性》论文所阐述的思想“让学生过有意义的真实的道德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动态生成”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理论指导。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1-3173/G4,国际刊号:ISSN1004-8502,曾获福田区论文大赛一等奖、深圳市论文竞赛二等奖。《研究报告》阐述的是以“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为核心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在于获得“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2016年已经在学校“经典国学”教育活动中推广应用,如今效果显著。相信在提升民族自信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研究中有广阔的实践应用空间。《课题资料汇编》是按照《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实施细则》要求,由结题报告、立项申请书、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成果鉴定报告、研究成果公告和课题研究附件等13个项目构成的数据材料汇编光盘,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数据资料,凝聚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心血与汗水。
三、分析讨论
(一)课题命题与时俱进,切点定位准确。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大势所趋,当下中国在世界上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责任,重要地位与日俱增。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力的号召,可谓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一时间,研究经典国学,寻根民族文化,培养民族信仰,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在如此背景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立足优秀文化、放眼全世界”的教育国际化之路,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与时俱进的命题。尤其是如何从娃娃抓起,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个课题。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微观切入。能否从低、细、小、实等处切入,将民族优秀文化潜移默化、春雨润物般的融入学生的生命成长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选择弟子规作为切入点应该定位准确。
(二)研究过程井然有序,成果有效应用。课题研究过程有方案、有执行、有评估、有结果,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为顺利完成弟子规应用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课题研究成果《谈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性》和“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2016年开始的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现在国学经典教育已经开展两年,在全校铺开,成效显著。
(三)研究深度不足,创新含量不高。在教育国际化与弘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挖掘和提升弟子规中符合世界认同的精华思想,形成全新的国际化的“弟子新规”就是一种创新。可是由于理论和资源上的限制,必然会出现挖掘不透、研究不深、浮于应用的现象。因此,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将课题名称调整为《“弟子规”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实践应用研究》。
(四)研究方法保守,数据记录不全。当下是网络时代,课题研究与评价的过程、方法等脱网,显得有些保守。比如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可以采用网络问卷,弟子规课堂教学动画视频版本繁多,资源丰富,但教学中开发和应用得很有限。在研究过程中,因活动总结不及时和存储硬盘多次损坏造成研究数据遗失和不全。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学校德育必须坚持让学生过有价值的真实的道德生活,而道德生活是现实生活中动态生成的,学校和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应用这些随机生成的道德教育资源。经弟子规实践应用研究获得的“诵”“讲”“评”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已经在学校“经典国学”教育中推广应用,效果显著。相信在提升民族自信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研究中有广阔的实践应用空间。青年教师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研究过程中,受益匪浅,提升较快。学校重视研究的学术氛围已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2]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