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问题、成因及家园共育的策略关系

浅谈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问题、成因及家园共育的策略关系

作 者:郑晓怡 (上海市徐汇区家幼儿园 200030)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时期也是个体成长的基础时期,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生活习惯问题、成因与家园共育策略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家园共育的策略,希望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养成问题;成因;家园共育

引言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父母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园共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对幼儿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
一、幼儿生活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缺乏重视
我国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有些父母对早期教育及幼儿教育对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所认识,但是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的意识比较淡薄。许多家长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培训上,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观念缺乏重视,对幼儿在家庭中表现的不良生活习惯视而不见,有时看见觉得没什么关系。
2.家长缺乏科学育儿的方法和手段
有的家长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缺乏教育能力,不会运用科学知识教育子女,对于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办,于是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还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小,不用进行养成习惯教育。即使有些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时期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对幼儿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方法,遇到问题无处咨询,因此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感觉有心无力。
3.家长言传与身教不相符,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
有的家长在要求孩子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良生活习惯对幼儿的负面影响,言传与身教不相符,如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吃饭时要专心,而自己却在吃饭的同时看电视、玩手机等。
4.祖辈隔代溺爱,包办代替过多
有的幼儿平时由祖辈老人照顾为主,他们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对孩子非常溺爱,对于幼儿的不良生活行为更多的是纵容,如有的祖辈老人在饮食方面不忍心拒绝孩子,纵容孩子吃零食,进餐时间则追着孩子喂饭等。
二、幼儿生活习惯存在问题的成因
1.家长忽视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早期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观念对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许多家长将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与技能掌握上,对于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没有给予重视。
2.家长榜样作用缺失
幼儿时期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幼儿的模仿力强,有些家长只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提出要求,自身却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父母在强调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自己却存在着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模仿与学习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当孩子身上出现不良生活习惯时,父母也要反思自己。
3.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
有些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对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缺乏认识,以经验代替科学,造成教育质量下降。还有些家长出于补偿心理,想要把自己在年轻时的遗憾在孩子身上补偿,因此对于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过分纵容幼儿,导致儿童的性格比较任性执拗,在生活上养成了拖延、自理能力差的不良生活习惯行为。
4.祖辈缺乏理智的爱
现在的家庭孩子普遍较少,因此出现了几个长辈围绕孩子转的现象。祖辈们会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甚至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因此造成孩子在家为所欲为,不守规则,没有规矩。过分溺爱与包办代替是造成幼儿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的主要原因之一。
5.社会生活电视媒体的影响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幼儿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以外,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社会。社会上总会有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一些不文明现象,在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前,幼儿的模仿能力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
三、家园共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1.建立家园共育网络平台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工作比较忙,接送孩子的时间比较紧张,因此许多是由祖辈老人来接送孩子,父母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教师也很难做到与每个孩子的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因此幼儿园可以建立家园共育网络平台,如QQ、微信群、晓黑板等,在平台上把近期家园共育的要点通知家长,或者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把不同的生活习惯养成好方法传递给每一位家长。还可以让家长通过网络平台把幼儿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及时反馈给幼儿园教师,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及时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2.定期开家长会与特定家长预约
每个幼儿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幼儿,很难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差异性,家庭是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从而说说班级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共性问题,那个别幼儿呢?老师可以与家长预约时间,及时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活习惯表现。对于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幼儿,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家长解决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同时预约见面也可以保护家长与幼儿的隐私,进而打消家长的顾虑。
3.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幼儿园要经常开展一些关于生活习惯养成的主题活动,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参与,以便让家长能够直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情况,并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活动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从而保持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中的表现一致,这样充分利用家园共育的有效合作与沟通,促进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4.家长专题讲座(如针对祖辈的)转变育儿理念、学习科学育儿方法
我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人员较少,当家长遇到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难题时,经常无从下手,因此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专题讲座(如针对祖辈的),通过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转变育儿理念、学习科学育儿方法,为家长解决困惑,进行指导。
结束语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家园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幼儿生活习惯养成问题、成因及家庭教育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7,(2):145.
[2] 黄爱华.浅析幼儿生活习惯养成问题、成因及家庭教育策略关系[J].学周刊,2017,16(16):227-228.
[3] 才·乌杜巴丽.健康教育及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科学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