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环节明确、形式多样的新型课堂逐渐走进了教师的视野当中。但类似模板一样的新型课堂有着诸多弊端,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例浅谈一下初中地理新型课堂的四大基本要素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型课堂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改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由于环节明确,形式多样,类似模板一样的新型课堂被很多教师掌握和运用。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类似简单加法、生拼硬凑等只注重环节和活动做法,针对这一现状,浅谈一下个人对于初中地理新型课堂的认识。
新型课堂主要由四大教学要素构成:先学后教,合作讨论,展示提升,结构板书,转化为教学过程则主要对应自学探究,小组合作,展示提升和总结梳理几个步骤,培养学生相对应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自学探究——锤炼学生的思维力
四大教学要素的第一项就是先学后教,这是充分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微视频授课都是先学后教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筛选有效信息,对知识进行预设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了解,为课堂学习搭好脚手架,同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自发主动预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对于纬线与纬度这样相对空洞难懂的知识如何引起学生兴趣,我选择化虚为实,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落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看到、能摸到的物品上。因此在学习《纬线和纬度》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家自选材料对照地球仪画出你认为的纬线和纬度。此举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通过学生呈现出的作品以及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诠释,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对于纬线的形状和性质的教学上,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直观,所以选择让学生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探究的问题:(1)转动地球仪,观察上面每一条纬线是什么形状?(2)比较一下不同纬线的长度有何特点?你能说出这些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吗?(3)用铅笔沿着某一条纬线移动,你能说出他的移动方向吗?保持这个方向不变,铅笔可以回到原点吗?试着反向移动,再思考这个问题。(4)地球仪上一共有多少条纬线呢?他们是平行还是相交的?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让学生通过上述问题找出这纬线的几何特征和排列规律。
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力
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是有难易之分的,自学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一些难度系数较大但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则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相比纬线而言纬度的难度相对较大也更抽象,因此在纬度的教学上,我采取如下方法。四人一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给出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1)在地球仪上,找出纬度最小的那条纬线,它的长度和位置有何特点?(2)从纬度最小的纬线向南北两侧排列的纬线,他们的度数是如何变化的?小组讨论时由成绩较差的学生首先发言,成绩中游的学生作主要发言,成绩较好的学生总结发言,争取做到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家互相帮助,共同突破重难点,使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发现自己的价值,在互助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同学间的信任感。
三、展学精彩——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小组合作结束之后要进行小组展示,这既是对小组合作结果的检验也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小组合作之前要明确交流要求:根据各组实际选出一个发言人,总结全组的观点,并按重要程度将答案有序组合,并表达出来,交流结束后,其他小组可反驳或补充而同一小组不能补充发言。小组展示时发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小组的意见,要综合小组成员的答案,可提升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选择能力和对多条信息的整合能力。同时代表小组发言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表现力。学生在这个环节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可以预留较多的时间。
四、总结提炼——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初中生毕竟年纪还小,在单个问题的击破上放手学生自己完成,而在整个知识体系的梳理上学生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这项工作就需要由老师来完成。由于纬线和纬度知识点相对明确,在具体知识点的总结上我主要采用了表格的方式将其对应的问题和答案呈现在PPT上。板书则采取了结构化板书的方法,通过箭头灯标志将纬线和纬度的联系和区别呈现出来,使学生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同老师一起回顾和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最后可配以检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地理新型课堂模式的建立正处于摸索阶段,我们仍需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打造一个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备课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