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课文中,叙事性文章不在少数,如何通过这一文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个人境界与审美认知,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本文通过对小学叙事性课文的分类与教学要求探讨,提出小学语文叙事性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叙事性课文;个人境界;审美认知;教学策略
一、小学叙事性课文
叙事性文章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十分常见的文章载体,有的通过叙述某事件以塑造人物形象,传递感情,歌颂伟大精神;有的通过环境与景物描述,抒发心中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叙述性课文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对于引导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认知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叙事性课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叙事性文章极具代表性,既贴合小学生学习阅读能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通过人物事件及景物描写起到教育作用,提高审美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课文,可分为四类:
写人类叙事性课文如《黄继光》、《月光曲》;
记事类叙事性课文如《惊弓之鸟》、《可贵的沉默》;
写景类叙事性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燕子》;
伏物类叙事性课文如《荷花》、《翠鸟》。
(二)小学叙事性课文教学要求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叙事性课文教学要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叙事性课文阅读,对人物与事件形成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掌握相关生字、词、表述方法等语文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主旨大意,对课文事件进行复述,并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深入阅读文章,体验角色情感,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明辨是非。
以上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通过“观其貌”、“寻其味”、“悟其道”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观其貌”——通过阅读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人物性格,熟知故事情节,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初步把握与思想引导。
“寻其味”——寻文章语言之美,寻人物精神之美,寻故事感人之美,是为文章之“味”,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意蕴与情趣,从语言表述之处,从人物闪光之处,从故事动人之处,将情感寓于文章语言描绘的情景中,并学习文章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应用于自身的写作实践。
“悟其道”——感悟文章情感表达。不同文章表达的情感不同,或寄予某人某事崇高的敬意,或寄予某景某物深深的热爱,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与学习,深谙文中感情之所托,感悟文中人文之精神,在学生个体心灵与文章所表述的内在生命结构间产生共鸣与深层次的契合,从而提升个人境界。
二、叙事性课文教学教学策略
(一)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
叙事性课文的故事情节或跌宕起伏或震撼人心或曲折迂回,以体现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表达感人至深的感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中抓住重点,抓住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理清事件的线索——故事的背景、发生、经过与结果。如此以来,既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与主旨。
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通过故事情节的把握与复述,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如《黄继光》一文,文章开始用简短的语言交代了故事的发生——战争背景,黄继光状态,战争形势,接下来展开故事的叙述,作为文章的重点——描述了黄继光在战争中为祖国献身的详细经过,包括语言与行为的描述,最后交代战争胜利的结果。
(二)剖析人物形象,培养感知能力
叙事与写人息息相关,叙事的目的为刻画人物品质,塑造人物形象,以感染读者,感染学生。课文通过对人物形象设定的伟大精神,提学生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以崇高道德情操与伟大精神鼓舞自己。
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人物形象,就要启发学生通过细节描述形成自我判断,通过人物动作描述,通过人物语言观察,通过人物心思变化等细节,从课文细节之处体会人物内心,走进人物内心,了解人物思想情感。同时留意人物相互关系与对话的描述,留意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从侧面对人物形象进行感知。
课文《詹天佑》,通过对詹天佑一人物事迹的描述,树立了詹天佑伟大的爱国形象、非凡的创造力形象。要引导学生感知詹天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筚路褴褛,“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应怎样开启智慧,克服困难。
(三)领会文章语言,培养感悟能力
文章语言随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而不同,或朴实无华或言辞犀利或真挚热烈,之谓文章语言特色与风格。
文章中人物对话、独白为文章的“人物语言”,更为直接的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作者叙述、描绘的部分为“叙述语言”,“叙述语言”通过作者对事件发生、人物特征、外在环境的客观描述,却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特色。领会文章语言,感悟扣人心弦的故事,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以陶冶情操,升华感情,获得思想启迪。
课文《月光曲》中“人物语言”的表述刻画了贝多芬善良、谦逊的人物性格,“叙述语言”则勾勒出静谧清幽与狂风巨浪的音乐画面,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创造力。文章通过朴实的人物语言与华丽的叙述语言,概述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经历,向世人展示了贝多芬美好的人物形象与超凡的创作才华。
(四)品位场景描写,培养想像能力
为更好体现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文章写作中经常通过场景及环境描写达到良好的渲染、烘托目的;又或者通过单独的场景描写与实景描写体现作者对环境、实物的喜爱及对生活的热爱。因此,静态的文字场景描述勾勒出或紧张或美好画面,与学生的认知、情感相结合,呈现不同的知识记忆,其过程实为想像力的培养过程。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通过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真挚深沉的眷恋与热爱。以上两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品位课文中场景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力,在脑海中勾勒出美好的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感情,从而提高审美认知。
三、结束语
叙事性文章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为主要特点。通过叙事性课文的学习,强化语言本体地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继而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提升审美认知。同事通过叙事性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伟大精神予以学生生活感悟,形成良好认知,以提高思想认识。本文以叙事性课文为例,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学以致用”提出有效策略,品语言之魅力,获取语言之智慧。
参考文献
[1] 冯超.《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课文阅读教学概谈》[J].《成功(教育)》,2013.18
[2] 刘功赋.《一切景语皆轻语——谈叙事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教学》[J].《太远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81
[3] 田梅.《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4] 曹卫星.《关于叙事类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实践与研究(A)》,2013.04
作者简介
刘晓霞,女,1977.10,霞浦,大专,小学语文,一级教师,霞浦松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