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反全球化呼声下全球化趋势能否逆转

反全球化呼声下全球化趋势能否逆转

作 者:林 珊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00013)

摘   要:随着欧洲难民问题、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总统等一系列政治问题凸显,反全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其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化趋势是否将会由此逆转,如果不是,那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本文将从反全球化的原因以及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两方面进行论证,反全球化呼声是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但全球分工的内在动力将使得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关键词: 全球化趋势;反全球化;动力;难以逆转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反全球化呼声及其背后的原因
随着英国正式开启脱欧进程、特朗普颁布"禁穆令"、修墨西哥墙以及大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不断发酵,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开始放缓。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说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此轮高涨的反全球化呼声?
其实反全球化的声音并不是因为当前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才出现的,自从全球自由贸易开始兴起,就有许多发展中国家质疑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下经济秩序和规则并不公平,生产力带来的收益及产生的成本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分配极不均衡。但是这种质疑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话语权较小而得不到重视,而如今这种反全球化声音却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内部,在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过程中一部分民意投票结果更凸显了普通底层民众对全球化的不满,其原因主要是收益和成本在发达国家内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分配不均衡。普通工薪阶级的工资水平无论从增速还是绝对数都远低于经理层,这也是造成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呼声终于在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事件中被不断放大,并引发了全球各国的思考和讨论。
二、全球化趋势的内在动力
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全球分工,也即生产力在全球布局的内在要求。全球分工的实现主要依靠技术和制度这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技术上的发展使得全球分工变成可能,这种发展尤其体现在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两方面,运输技术如航运、集装箱技术等的发展使得跨境物流成本相较过去降低数倍,各国可以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全球化生产分工,从而降低整个生产价值链的总成本。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加快了全球化推进的脚步,互联网技术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和信息处理沟通,电子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反过来也推动了运输技术的升级革新。
从制度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全球贸易的制度性成本下降使得全球化得以进一步深化。WTO、北美贸易协定甚至美国前段时间推出的TPP都是促进全球或区域范围内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这些机构以及各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相互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带动国内进出口和投资消费,加强跨境经济往来与合作。这种制度性上的便利为全球化的渗透奠定了基础,商品和服务最终成本的下降加快了跨国贸易和投资的脚步,最终体现为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不断深化。
可见,正是由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原因推动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全球化分工下,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大幅提升,而只是财富在不同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反全球化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这种收益成本的不均衡是由分配不均而不是全球化趋势造成的,这样一来"反全球化"呼声就是本末倒置的。
三、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综上所述,反全球化呼声来自于全球化过程中收益和成本在不同国家、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均衡分配。但是全球化趋势不会因此而发生逆转,全球分工的内在动机决定了全球化的必然性。然而近段时间不少国家的反全球化行为却值得深思,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均衡需要靠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来调整,国家内部的不均衡要靠内部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国家财政货币政策调节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均,而不是盲目大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试图扭转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这样将会极大阻碍全球经济发展,而身处这一趋势下的任何一个国家及其公民都会遭受影响。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推进中的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但这并不会改变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即使全球化速度可能会因此放缓,但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范冬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全球化"的真相及启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9):20-23
[2]原松华.英国"脱欧":逆全球化还是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J].中国发展观察,2Ol6(7):14-16
[3]高宝棣,王成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贸易时空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5):10-11
[4]袁志刚,余宇新.经济全球化动力机制的演变、趋势与中国应对[J].学术月刊,2013(5):67-80
作者简介
林珊(1996-),女,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