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最佳时期,然而,商业银行却承担着巨大不良资产的负担,国民信心受挫,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知国民经济动向,努力探究不良贷款的形成成因,从问题的根源入手,真正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的局面。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常态;成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我国银行业不良率连续下降,但余额变动不大,然而在转型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风险于2013年开始爆发且损失较大,从而导致自2013年至2016年四年期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到2016年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率接近1.80%,余额超过14000亿元。
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不良贷款变动情况更加严峻,我国股份制银行从2012年开始不良贷款余额便持续增加,但不良贷款率却未出现大幅上升,至2016年年末,我国股份制银行不良率约为1.60%,余额约3000亿元。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不断攀升的局面正在恶化,迫切需要合理的方案来应对这一情形。
二、银行高不良贷款影响后果分析
存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主业之一,也是商业银行盈利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通过借短贷长赚取存贷利差,当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银行将面临破产危机。于社会发展而言,不良贷款的存在将影响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2。在笔者看来,商业银行在经济领域尤其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在整个金融中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然而,高不良贷款率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存款创造能力大大削弱,这对于整个社会经济而言代价是巨大的。同时,自中国加入世贸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也存在着潜在不利因素的作用,高不良率会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1.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能力
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不善、水平不高、个人素质低,这是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无论是2004年的国企改制或是2008年的南巡下海,借款人从中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然而直接后果却是2004年商业银行改革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借款人的资本积累与银行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形成了强正相关关系,在笔者看来,这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经营成败大都与投资者(借款人)对市场的预见、决策和管控能力相关,处于不同的经济状态下,管理者难以做到对风险和形势的有力把控,面对风险,不能做到合理的对冲,这对于一个周期性的企业而言,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经济危机爆发,企业无能为力,最终资不抵债,企业只能面临破产清算的不利局面。
2.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
我国部分企业法人信用状况还处于较低水平,还贷意识较差,一旦获得信用贷款,部分企业管理层便通过各种方法将资金占为己有,包括财务上的做假账,严重者甚至通过改制、破产、兼并等方法转移债务等等;同时,部分政府党政机关信用观念淡薄,还债意识差,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也是造成银行高不良贷款率的罪魁祸首。
从外部环境来看,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比如失信惩戒机制"两限一失"落实不到位,这就会使得整个社会的违约成本降低,相反还会促成违约激励和违约传染。同时,垒大户、竞相抽贷与集体逃废债现象的出现使得社会信用环境将极度恶化,这也是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产生的直接后果。
3.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受政府干预较大,国有银行经营自主性缺乏,经济转轨的恶果全部由商业银行来接受,由此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同时,很多行业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低效率导致资不抵债,国企出现的大部分亏损最终只能由商业银行来承担。
从宏观经济指标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6年国内GDP增长率连续下降,作为反映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PPI指数从2011年3极度开始也开始一直低于100,GDP、PPI指标连续下降,民企投资也开始下降,于是一般左右的贷款存量依赖于房地产和政府平台。同时,2012下半年以来陆续爆发的银行钢贸、油贸、小微市场以及个体市场圈风险也导致了银行大批不良资产的产生。
4.商业银行自身及其外部监管问题
从内部情况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监管体制不完善、管理者应有素质欠缺等等;从技术层面而言,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风险监控和风险度量指标,银行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风险识别和计量模型,加大征信制度建设,完善银行自身监管,从而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5.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育不完善,从而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依赖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未能较好解决,因此全社会的信用风险积聚到商业银行中来。大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以及个人经营与消费全部依赖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也依赖于银行的同业资金、理财资金。银行牵头的很多理财产品、债券、信托基金、投资产品违约之后,多数靠银行发放公司贷款垫付接盘,依法清收困难。以上一系列方面都是引起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本人主要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彻底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和本质弊病,从而政策制定者应对症下药、因症施治,彻底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参考文献
[1]莫照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与经营实践》[R].江西:江西省金融学会2016年会.2016.
[2] 施晓婧.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J].金融创新.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