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动机的常见故障主要包括燃机械系统的构造、油系统的故障和点火系统的故障三方面,更以点火系统的故障最为常见。点火系统工作的好坏,对发动机各个工况多的运转情况都有直接影响。因此,明确点火系统正常工作的特征、了解点火系统常见故障的现象及诊断排除方法,对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发动机不能起动或停转、发动机个别缸不点火和其他不正常现象的三方面来研究传统点火系的故障分析思路与检测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维修;点火系统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传统点火系的故障诊断始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学生对此项技能的掌握程度仍有所欠缺。通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我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完善可行的分析方法。
一、点火系统工作正常时,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1.在发动机各种工况和使用条件下,各缸火花塞都能形成能量足够的电火花
2.点火次序与发动机各缸配气顺序一致
3.在发动机各种工况和使用条件下,点火提前角都比较适当
4.点火开关关断后,发动机迅速熄火
如果点火系统工作情况与上述特征不完全相符,表明点火系统有故障。点火系统具体故障有个别或所有火花塞不跳火或火花能量不足、点火次序与发动机各缸配气顺序不一致、点火不正时和火花塞炽热点火等,将会导致发动机在起动系统、燃料供给系统等其他系统正常情况下不着火或在发动机工作不正常等。
二、发动机不能起动或停转
(一)检查蓄电池电压是否正常
如果按喇叭不响或开大灯不亮,则表明蓄电池的电压过低,容量不足,或电流表到蓄电池之间及蓄电池到搭铁之间接触不良。
(二)判断故障在高压电路还是低压电路
①接通点火开关并拧至起动挡或摇转发动机,如果电流表指针指示放电3~5安,并间歇摆回零位,表示低压电路良好,故障在高压电路;如果电流表指针为零或指示放电3~5A,而不摆回零位,或指示大电流放电等,表示故障在低压电路。
②打开发动机罩,拔下配电器盖上的中央高压线,使线端与发动机机体相距6~8mm,接通点火开关,用手拨动断电器触电,如果火花能跳过6~8mm间隙,表示低压电路和点火线圈正常,故障在配电器和火花塞;如果不能跳火或火花弱,故障在低压电路或点火线圈。
③点火正时不准确。
④观察火花,正常的火花是蓝白色或紫色。
(三)检查高压线路
①从火花塞上拆下分高压线,摇转曲轴,对机体试火,如果火花很强,则表示配电器和分高压线正常,故障在火花塞或点火正时不准;如无火花,则表示故障在放电器盖或分火头及高压线(绝缘损坏)等。
②打开分电器盖,将点火线圈来的总高压线端置于离分火头导电片2~3mm处,用手开闭断电器触点,如果无火花,表示分火头良好,如果有火花,表示分火头绝缘损坏漏电。
(四)检查低压线路
①接通点火开关,摇转曲轴,如果电流表指针不动,表示初级电路有故障,如果电流表指示3~5A,而不回到零位,但当附加电阻被短路时,电流表读数明显增加,则表明点火线圈到活动触电之间搭铁,或电容短路、触电打不开;如果电流表指示5A不动,启动时电流表指针大电流放电,则表明点火线圈的"开关"接线柱到起动机开关之间搭铁,接通点火开关时,电流表马上指示大电流放电,说明电流表到附加电阻之间搭铁。
②用螺丝刀将点火线圈通向断电器的接线柱搭铁,如果无火花,表示点火线圈初级绕组到电流表之间有短路故障;如有火花,则表示短路故障发生在点火线圈到断电器之间,用螺丝刀将动触点臂搭铁试火,有火表示触电烧蚀或脏污接触不良;用螺丝刀将点火线圈连接附加电阻的"开关"接线柱搭铁或试火,如果有火,而在正极接线柱上试火无火,则表明点火线圈断路。
三、发动机个别缸不点火
1.用螺丝刀将火花塞接线螺母逐个搭铁,如果被搭铁的气缸原来是缺火的,搭铁后发动机工作状态无改变;如果原来该气缸工作正常,搭铁后工作不正常,运转不均匀。另外不着火的火花塞温度低。
2.拆下缺火气缸上的高压线,与接线螺母之间保持3~4mm的距离(附加火花塞间隙),启动发动机,如果有连续火花,且该缸开始正常工作,则说明火花塞有积碳。如果有附加火花间隙,工作仍无变化,则应拆下火花塞检查,如果火花塞正常,则表示高压线或放电器盖有故障。
四、其他不正常现象的判断
1.发动机动力不足,行驶和加速无力,起动困难和发动机过热,应检查触点间隙是否偏小,点火是否过迟,断电器、配电器壳体是否松动和点火线圈是否完好等。
2.启动时反转、加速时爆燃,是点火过早而致,应检查点火正时及触点间隙。
3.发动机低速时缺火,高速时工作正常,是因为配电器衬套磨损后小轴摆动的缘故,或断电器凸轮与小轴配合过松,或电容器不良,触点烧蚀、有油污及间隙过小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对发动机传统点火系统常见故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此项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更加扎实,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明进、于光明主编:《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2]张志强主编《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3]张建俊主编《汽车检测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