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例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例

作 者:刘昌武 (邓发纪念中学 527300)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学校教育中实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与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特别有儒家思想及传统美德,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我认为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拓展挖掘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儒家经典;传统美德

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传统文化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从历史学科的目标来看,历史课程的目标就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上就提出要求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高中阶段则进一步要求学生热爱并继承。所以历史教育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学科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培养具有爱国和正确价值观的现代人才。
二、教师自身要争当传统道德的楷模,做到言传身教,在工作中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如:关爱学生;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讲信用;对工作认真负责等。
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拓展挖掘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
关于儒家思想文化,高中历史教科书以儒家文化的演变为线索,对不同时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进行了介绍,我们可以把其内容划分为道义学理、政治制度与法律以及风俗仪礼三方面,对其中的精华则要重点关注。同时还应该科学扩展挖掘相关内容。
首先,从道义学理方面看,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性善说”;战国时期荀子的“仁义”“王道”“制天命而用之”以及“性恶论”;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五常”;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理”“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的“致良知”等。这些内容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精华有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说、以“仁政”“礼治”为理想的政治主张、以“人”为主体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此外,我认为应该补充《大学》、《中庸》中部分精华内容,《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还提出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中庸之道有二条精华原则:一是忠恕宽容,二是至诚尽性。
其次,从政治制度与法律方面看,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制度、汉代的察举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与儒家文化联系紧密。汉代董仲舒之所以受到重用,原因之一是他的“罢馳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迎合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后来儒学地位的提升又对汉代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的“克己复礼”、“纲常伦理”、“忠君爱国”等理念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维系;选官制度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如察举制的“举孝廉”与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四书五经”。教科书以外,我发现儒家思想文化也影响到法律上,在汉代,《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期的法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等。
最后,在礼仪风俗方面,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爱人”“忠恕之道”“养浩然之气”以及“致良知”等儒家理念对于社会教化、社会礼仪风俗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婚丧、祭祀受到儒家“孝道”思想影响、端午节等节日受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影响广泛深远,我的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今后还需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
[2]历史教科书
[ 3]儒家经典:《四书章句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