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结构性供需矛盾短期内仍难得到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高校的角度阐述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分析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short term is still difficult to be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The eighteen big report of the party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r quality of employmen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关键词:提升;就业质量;实施路径
Key word: Promote; Employment quality; Implementation path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也要求各高校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高就业率已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就业质量上。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分析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研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和高创业成功比例。
一、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高校扩招后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毕业生人数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相比2014年727万毕业生增长22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长,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
(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与大学生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多数大学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比较欠缺,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这种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素质比较欠缺的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而是优先选择较大城市的一些待遇条件优厚的行业,集中选择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单位,前去应聘的毕业生门可罗雀,无法吸纳所急需的人才,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就业的最好时机,导致越来越难就业。
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充分的反映了新时期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就业质量:2014年教育部要求部属高校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是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工作,对于如何评价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
强化就业能力: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评价机构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水平纳入高校排名体系,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我们考虑的重要问题。
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手段,越来受到国家、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关注,如何构建更加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出更多的创业成功典型,仍是我们面临的难点问题。
转变就业观念: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还会更加突出,如何使大学毕业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面向西部,立足基层,把个人的理想和期望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是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
优化就业服务: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是就业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的拓展,建立高效透明的就业信息平台,搭建毕业生与用工单位交流的平台,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问题。结合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目前就业工作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校园招聘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校园招聘主要包括校内招聘会和专场宣讲会,很多高校已经形成了以校园专场招聘会为主线,以集团专场、行业专场、地区专场、学科联盟专场、学科类别专场、实习招聘会、大型企业校园专场等大中型招聘会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园招聘体系,具有选择层次多、针对性强和推荐便利等优点,但是校园招聘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时间集中、效率不高和投入成本过高等缺点,所以如何更好的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深入交流的优质平台,提高双选成功率,促进学生充分优质就业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专业学习成绩、实习经历以及求职技巧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最为核心的三个要素。对于高校,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习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使实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习环节,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得到锻炼,赢得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强对新生适应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持续加强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指导,让大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承担学习责任,提高学习自主性,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三)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很多高校已经将第二课堂列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修学分,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通过参加社会兼职和学校的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等多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课内学习和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中心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实验与实习环节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估,确保教学质量【1】。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课外实践环节的建设,丰富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搭建有效平台,并以此平台搭建桥梁,使学校人才培养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此更加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要大力推进
高校应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一方面增开新生研讨课,同时开展教改立项工作,支持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重点支持鼓励教师开展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强过程考核,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方式,以考试方法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我们了解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特点,并有效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开放的、弹性的、交互的、适应学生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新模式,以适应新的学习时代教学需要,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的研究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变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五)就业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标定位过高是许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能力水平,明确就业目标,是高校十分重要的工作。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单位的多元化对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就业指导中的个性化指导力度,是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是毕业生求职的需要,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需要。在普遍指导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做好个性化指导,是今后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学生的培养应当与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高校应当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涉及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应当合理调整专业目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优化专业学科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类型结构,避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盲目“追高”,造成“人才浪费”现象,引导学校科学合理定位,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立足实际,贴近实践,回归应用本质,满足社会需要【2】。
(二)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进行职业辅导课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与咨询工作,逐步形成以职业课程体系为基础、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个性化职业测评为辅助、以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咨询为主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动态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为学生赢得广阔的职业空间,真正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就业协会建设,发挥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三自”作用,职业发展类学生社团在就业创业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学校积极指导和帮助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企业俱乐部等多个社团开展活动,为他们提供活动经费和场地支持,鼓励其开展就业创业类讲座、素质拓展、实践走访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三)拓展新兴就业领域,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坚持以点(各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线(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面(职业发展委员会和优秀校友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在继续稳固已有行业性和地域性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重点拓展新兴领域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就业市场,多管齐下,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加大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将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与人才输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校企、院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毕业生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实行双导师制度,拓展人才输送渠道。搭建优质升学出国平台,加强学风建设,积极营造出国留学氛围,提高毕业生考研出国成功率。
(四)优化就业工作机制,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就业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建成学校就业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就业APP多位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对用人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搭建以校园招聘为主体的就业平台,完善“一体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就业信息直通车”,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招聘会和用人需求信息。主动邀请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单位组团到学校选聘毕业生,致力于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人才布点做好铺垫和导向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设立专项补贴经费,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采取党员骨干结对帮扶、学院重点推荐等措施,确保就业困难学生就业【3】。实施就业项目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人负责“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特岗计划”、“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就业项目。通过国防行、校友报告会、村官事迹报告会、人事局长校园行、就业政策宣传周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五)构建就业工作联盟,提高校园招聘精细化水平
我国就业市场仍处于粗放式阶段,高校的毕业生招聘会也都为大型招聘会,规模庞大,参与的用人单位和学生数量很大,应聘的成功率相对低下,导致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招聘不到适合的员工。高校是毕业生通向企业就职的主要输送单位,就业工作就需要更加地精细化和高效化,建立就业联盟制度,有助于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整合与共享优势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最终实现向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优秀人才【4】。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将学校专业按照学科、专业大类相近组成就业工作联盟,有效增强学院的工作主体性,充分地实现了学院、专业大类间就业平台与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
(六)丰富创业教育体系内涵,促进大学生全面就业
创业教育工作是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深化创业教育内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创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创业教育的开展应本着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发挥学科特色、坚持创新带动创业的原则,将创业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校内外实训实践相结合;将教师创业活动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相结合;将普及教育与典型培育相结合,坚持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
作者简介:[王涛,1982.10,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南京理工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参考文献
[1]付宏波 张丽杰 陈阳 钟秋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心理干预〔J〕.知识经济,2012(22)
[2]刘晓波.大学就业与创业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3(17):124-125
[3]薛政.加强大学生就业个性化指导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3(11):128-130
[4]邵小芳.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1998(4)
[5]吴嘉继.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J〕.华章,2013(3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