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够真正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如今,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给高中生带来全新的历史学习体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高中生;历史教学;创新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常教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也是培养高中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历史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深度把握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高中生在历史课堂有所收获。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刻苦钻研教材,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挖掘高中生的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创新历史教学方法,调动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呢?笔者根据实际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一、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习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就必须要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突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做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为高中生带来更加全面的历史学习资源,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从而引导高中生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历史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比如讲高中历史《祖国统一大业》,这节课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祖国统一不仅是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教学时我首先带领高中生一起回味了《七子之歌》,并且提问七子都包括哪些地方?我还向高中生讲述了美国曾经多次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事实,让高中生明白美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想阻止中国统一。我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入手,请高中生思考“我国政府在防止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做出了哪些积极努力?”在高中生思考时我给他们播放丰富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受到了爱国教育。最终高中生得出一个共识: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不会得逞的。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校园的普及,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宽高中生的视野,提高高中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历史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让高中生把学习历史当作一件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很多高中历史教师把信息技术简单的理解为多媒体教学,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信息技术还包括网络资源、视听技术、微课教学等等,必须要对信息技术有深入的了解,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比如讲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高中生掌握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给高中生展示了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出现在棉纺织行业?高中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有的学生从市场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学生从体制的角度去分析,还有的学生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去分析。接下来我利用微课技术给高中生播放工业革命成果的小视频,并且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整理,使学生能够牢记住这些知识点。最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研究工业革命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引导高中生充分的研究教材,结合历史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养成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共同进步
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就是为了使高中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增强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进而加深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在追求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促进全体高中生的共同进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既有利于把历史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也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学习历史的信心,掌握更多历史学习技巧。比如讲高中历史《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需要高中生给予高度的重视。本节课的知识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也没有详细的描述军民奋起反抗的事迹,而是以分析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主线,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不断的启发和点拨高中生。教学中,对于历史基础差的高中生,我要求他们熟记教材中的知识点,初步掌握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定的认识。而对于历史基础扎实的高中生,我要求他们结合史实分析: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高中生的历史素养。
四、引入讨论教学,调动学生思维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通常是以历史教师为主,实施“一言堂”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高中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要认清现状,着眼未来,优化与高中生的关系,积极组织师生互动活动,引入讨论教学模式,让高中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调动高中生的思维,开发高中生的智力。 当高中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以后,他们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讲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我首先进行了学情分析: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时间、过程和意义等,而且在电视上也对辛亥革命有一些了解,但是大部分高中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临时约法的内容没有深入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教学时我以讨论的方式让高中生从多角度去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从而做到辩证的看待历史。在讨论中,有的高中生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有的高中生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因为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还有的高中生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其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参考文献
[1]邢宝强.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2(72):128-129
[2]李萍.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6(9):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