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被广泛使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也曾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做过尝试,在这方面得到了些有益的启发。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系统积累的套路,而是以完成某个具体“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在我看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代需求,改用以“任务”为线索、形成一系列“子任务”模块,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既照顾到全体学生,又强调所学知识与时代同步。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其三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特别是在操作性极强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做法也千差万别。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在探索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下面,我结合两个具体的案例作简要分析:
案例一:
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轻松收发电子邮件。要求教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送邮件到指定的邮箱。
我在进行该节课第一个班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既要求同学们打开某个网站,然后点击某个链接,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我费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才示范性的完成了免费邮箱的注册。该学生操作练习了,出现的问题还真不少:诸如 “此用户名已存在”、“信息填写不完整”、“用户名或密码出错”等。我不停的下去给每个同学解释、处理,把我搞的筋疲力尽,自己累点事小,重要的是堂课效果很不好,到下课时只有十来位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接下来是第二个班的课,因为上节课的教训,我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我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经过半年的接触和交流,同学们可能会对我和我的教学有一些建议和意见。有时候当面不好讲,我们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今天我们请大家畅所欲言,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我的电子邮箱是……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下,同学们参考教材和网络介绍,自由结合,互相学习。申请了自己的免费邮箱并成功的发送了邮件。当第一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鼓励:“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这样的“驱使”,不断的“刺激”着还没有成功发送邮件的学生,使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一节课下来,全班都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电子邮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案例二:
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视窗中输入文字——汉字输入法。要求学生用智能ABC输入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一段内容。
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明显。所以我在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简单的讲了输入法的切换方式,然后就出示任务:把书翻的第五页把第1段话输入电脑。当我到下面检查学生操作情况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组对比实验。案例一是采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很好。案例二是有没有情境创设的“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了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到两点: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生动的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态。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我在课堂导入时,创设了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且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相当重要的。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我认为任务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感。
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合理安排。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每一个模块,把握任务的难以度,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
第二、“任务”在愉快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的引导,当然包括课前的情境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适时的用完成任务鼓励“刺激”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我在案例一中“不止一遍的大声鼓励:‘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取得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有了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寓乐于教。
第三、“任务”要让多数学生合作完成。
学生的兴趣有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任务需要多位同学团结互助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学习简单了,教师解放了,效果明显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上述案例总体上较偏重于操作实践,“任务驱动”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经验,掌握技巧。信息技术教学是这样,其他学科教学也是这样。
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情境,兼顾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主动地完成“任务”,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并学以致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随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而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才能时时处处与信息时代同步。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可喜的变化,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