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作 者:潘 婧 于兆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1)

摘   要: 本文结合3E理论,利用指标对比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辽宁省高校2005-2013年财政支出的投入类和支出类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以期发现高校财政支出低效率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对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一、引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财政资金投入和产出结果的比较, 还是我国财政资金的规模和总体实力、财政预算管理水平、财政资金支出效益以及财政资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度等方面的综合状况的体现,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的比例较高,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是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保障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从绩效评价的视角出发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理论分析——3E理论
3E理论包括三个部分。经济性是指一项经济活动以最少的劳动消耗来取得最大经济成果的能力,在绩效评价中反映为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较好质量的资源,以此减少资金严重浪费和改善资金分配不均。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投入资源和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在绩效评价中反映为工作实施和成本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性是指所策划的活动顺利完成或实现预期目标,在绩效评价中反映为设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实证分析
运用指标对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分为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2)。其中基础指标又分为投入类和产出类,而评价指标又分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一)基础指标
 1)投入类指标
从表3-1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7年,其增长速度非常快,由原来的18.8%增长到32%。2007年到2009年,其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但也在稳中有升。而2010年到2012年,增长速度又出现上升趋势,达到30%。这说明教育经费投入量不稳定。
表3-1 投入类指标

 

 

 

 


2)产出类指标
从图3-1看出辽宁省的毕业人数逐年上升。2013年辽宁省毕业人数为266188人,其中研究生人数为26869人,本科人数为144666人,高职专科人数为94653人。相较于2005年,研究生人数增长接近2倍,本科生人数增长为76%,专科生增长为45%。高学历的人数增长速度快,研究生人数和本科人数都是逐年增长的,而高职专科人数增长率上下波动。
图3-1 高校毕业人数

 

 

 

 

(二)评价指标
(1)经济性指标
①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从图3-2可以看出,辽宁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在2%到3%之间浮动,波动幅度不明显,但与国务院号召的4%还有一定距离,并且与发达国家6%的水平更差很远,所以,此比重还有待提升。
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从辽宁省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情况看,近十年的绝对增长量是呈上升趋势的,总体上维持在14%,但占财政支出比重却不稳定。在图3-2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8年比重一直在上升,但在2009年有明显的下降,在2013年又下降到这九年的最低点。这些说明辽宁省的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有待加强。
图3-2 经济性指标

 

 

 

 

(2)效率性指标
①受教育人口比重占财政的GDP比重。效率性的这一指标是用来衡量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从图3-3看,总体上来说比重变化比较平稳,2005年到2007年比重上下波动,2008年到2012年也是同样情况,在2013年比重接近25%,说明1%的GDP完成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为25%。说明教育意识和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在上升。
②预算内公用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比重。这一指标反映的是教育经费用于公用部分的程度。该指标越大,说明用于改善学生教学质量的经费就越多,而用于学校教职工提高工资福利就越少。从图3-3看出,虽然这几年比重有升有降,但总体上看还是处于增长趋势,并且2012年和2013年的比重都超过了50%。
图3-3 效率性指标

 

 

 

 


(3)有效性指标
有效性指标是指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较高,一定的教育支出达到了一定的产出目标。这一指标以基础指标为基础,用DEAP软件进行分析,其中以产出指标为基准,通过变换投入指标来达到最优结果(3)。有效指数值得区间为0-1,在这个区间中,数值越大,说明有效性越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2005年、2006年和2008年是最优的,而其余的年份并不是最有效。在剩余的年份中,2009年的有效性最强,而2012年的有效性最弱。所以不改变学生人数,只改变投入指标,对其剩余月份进行修正,使其达到最优结果。具体结果见表3-2。
表3-2 修正非DEA有效

 

 

 

四、结论和建议
第一,从图4-2分析,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不足,同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足,说明国民生产总值对教育投入的比重还不够。第二,在分析基础指标的有效性,只有三年达到最优,并结合表4-2和4-3分析,说明预算内教育经费较之有效经费虚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首先,预算管理体系强化(4)。预算管理体系要贯穿于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评价中。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国家规定数额,再由各省市地区根据自身经济水平做出相应调整;引入绩效评价管理,增强其预算管理的绩效性,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其次,监督机制法制化(5)。监督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其合法性和合规性,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童本立, 马国贤. 绩效预算、单一财政账户和政府采购是构建我国公共支出体系框架的三项核心制度[J]. 湖北财税, 2004,( 4) : 10- 13.
[2]佟丽敏.云南省财政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4
[3]张得娟.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3.
[4]李彤,邵思琪.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 2013.11.
[5]段江波.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J].科教文汇, 2014.6(2)
作者简介: 
      潘婧,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于兆河,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经管学院副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