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种电子产品如平板电脑、手机等在农村以及城镇大范围普及,人们消费习惯以及思想观念发生前沿性转变并带动整个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互联网行业不仅完善自身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商业服务,同时对客户长期发生在互联网上各类金融信息及时归纳、整理、分析,实现互联网与金融业相挂钩,将现实生活中资金流通引入虚拟互联网交易,进而形成互联网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比较
(一)信息量大
互联网是最大的信息存储器。传统金融业重在客户服务,银行主要解决客户资金融通问题,却客观忽略各类金融信息采集以及适时分析;而互联网金融成功规避办理冗杂资金交易程序,它重在对各种信息如各个时段资金交易量差别、人们对理财产品偏好程度、客户对互联网金融评价等进行专业化分析,了解客户真实需求以及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更好规避市场风险。这是金融业从传统服务于客户个体转变为宏观掌控总体经济的大数据信息分析的结果。
(二)交易成本低
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业成本较高,主要分为显性成本以及隐性成本。从显性成本来看,包括费用成本以及运营成本,商业银行为提供全方位服务需增设较多营业网点、基础设施以及银行从业人员;从隐性成本来看,时间成本为主导因素,传统金融业客户需要到相关营业网点办理资金融通手续,运营效率较低,导致客户前期时间投入较多。互联网金融带来便利同时,能显著缩小客户与银行间显隐性成本,因此,其快速兴起符合市场规律,具有一定必然性。
(三)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其效率体现在:交易处理的即时性、交易处理的便利性。信息科技时代电子工具使得交易行为实现随时随地,交易即时性与便利性成功解决资金紧迫需要,强化了客户与银行等机构间联系,扩大了资金的流通转让。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严重冲击银行资本收入
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主要为利差收入以及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以高利率贷给个人以及企业等,赚取巨额利差,同时商业银行利用聚集资金自身从事证券投资等业务。另外,商业银行小规模收入主要来自手续费办理等。但互联网金融主要从资金和客户两个方面冲击银行资本收入。
(1)网络借贷形式多样,商业银行资金流紧缩
网络借贷手续简单,并且期限较短,适时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短期需求,并且借贷利息率相对商业银行也较低。互联网金融除商业银行自身网络银行外,更是囊括众多网络借贷公司,如借贷宝、小牛等,他们通过向个人提供高额利息率募集资金并贷给其他团体或个人,因而多数资金分流到借贷公司中,使得商业银行借贷规模减小,同时也影响到其投资等中间业务,从而导致收入下降。
(2)客户资源流失严重,商业银行丧失潜在收入
网络借贷公司等由于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自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适当调整利息率以获得更多客户资源,而商业银行利息率固定且较低,变动程度不大,使得客户失去投资兴趣,资金需求者自然转向程序简单、高效便捷的网络借贷公司,商业银行逐渐失去客户资源,并可能是永久性的。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旧有支付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金融日趋成熟,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国家批准的经营牌照,能够经营更多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如今,例如支付宝不仅能从事信用卡还款、转账以及各种消费直接支付,还兼具余额宝等资金集聚功能,能够完全绕开商业银行而从事资金转移,因此有一部分资金游离于商业银行之外。另外,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等支付较为不便,作为银行巨头工商银行网上支付时,常常需要利用其电子密码器完成支付,电子密码器的繁琐使得大部分客户望而却步,最终银行客户基础被动摇。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传统商业银行注重客户服务,强调规模数量以及资金投入,忽略银行深层次管理的必要性。互联网金融挤兑商业银行,迫使商业银行在其盈利结构、客户群体、服务水平等做出符合市场的变革。“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不仅适用于货币市场,商业银行旧有经营理念新型管理模式所取代,互联网金融也将在新增压力下逐渐完善自身互联网服务。
四、商业银行的必要性转变
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完善自身服务,拓宽服务渠道,缩短服务时间,改变商业银行网络借贷的手段,加强互联网模式下竞争;其次,立身“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建立个体数据库,紧密分析客户信息,及时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需要;最后,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商业银行应努力拓展新型业务,避开与互联网金融激烈竞争,转变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谢平,尹龙. 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 经济研究,2001,4
[2]杨新求. 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简析. 知识经济,2012,5
[3]莫易娴. 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
12
[4]吴晓灵. 关于金融问题的若干思考. 中国金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