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纪初,美国能源巨擘安然公司破产,严重打击了美国的经济恢复。此事件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值得审计界深入反思。本文将简单介绍安然事件的始末及后续影响,进而浅析该事件暴露出的审计问题,总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安然事件;审计问题;反思;启示
一、安然事件背景简介
在安然公司的问题还未进入公众视野之前,一些股东及相关分析人士已对安然公司复杂难懂的财务报表和商业模式提出质疑。2001年2月,安然公司的销售业绩及股价等直线上升,而其首席执行官却在不断地抛出安然的股票,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怀疑。愈发增多的怀疑导致安然的股价在半年之中大幅下跌。当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介入对安然公司的正式调查。最终安然公司承认做假账,于2001年12月2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的企业破产案。
作为安然的审计公司,安达信被控妨碍司法公正罪,在同行业中失去立足之地。2002年8月,安达信交出注册会计师的执照,停止了一切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此后,众议院共和党人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均提出立法建议,以加强联邦审计独立性和公司财务披露的标准。另外,安然事件的发生也直接促进了萨班斯法案的出台,进一步监督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对不遵守法律的公司增加处罚,以此防止非法经营活动。
二、安然事件中的审计问题
(一)缺乏审计独立性
众所周知,审计被定义为由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估,并出具客观可靠的审计报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活动。这其中,“独立性”三个字有为关键。而在安然事件中,安达信在对安然公司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竟将“独立性”抛之脑后。究其原因,是早年间两家公司之间就已有了合作,甚至存在安达信的雇员被聘请至安然工作的情况,其间的关系可以说十分暧昧。同时,各家事务所从审计上取得的收入远不及从咨询服务收入中取得的收入多,这也成为审计业务不被认真严肃对待的原因之一。没有严格的外部监管,加之巨大的利益诱惑,审计师坚持原则、保持审计独立性,就成为了空谈。
(二)安达信出具的审计报告严重偏离实际情况
在安然丑闻被揭发的同时,大众追究起安然公司的审计情况。从1997年开始,安然公司在五年间共虚构了5.86亿美元的利润,更是隐藏了巨额的债务。而可笑的是,直到2000年,安达信仍在对安然进行审计之后,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表明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及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假若安达信能本着客观、独立的原则出具审计报告,安然做假账的丑闻能更早被揭发,这反而能提高安达信自身的地位与业界名誉,不至于造成现在的覆灭。
(三)销毁数千页安然公司的相关文件,阻碍政府调查
2001年10月,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开展对安然公司调查之后,安达信却立马销毁了数千页安然公司的相关文件。此举完全背离审计的基本原则,将原本的审计失败案件上升为了刑事案件,无疑是极不明智的。2002年初,司法部对安达信提起刑事诉讼,被控妨碍司法公正罪,安达信的众多海外分公司为躲避株连,纷纷选择了脱离安达信,这也直接导致了安达信的最终没落。
三、从安然事件中得到的反思与启示
(一)保证有公共监督机构能合理有效地监管审计人员
安然事件发生之后,布什总统及美国国会等相关机构分别提出了建议和应对政策,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该事件中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无疑是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从审计规范的角度看,行业自律已然成为空谈,市场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让上市公司的审计人员有空可钻。因此,应建立一个可以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直接控制的公共监督机构,长期监管各类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各项原则,推进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改革。
(二)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
为达到加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保持信心的目的,各国都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不断做出努力。与此同时,安然事件让各国监管者意识到建立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信用机制刻不容缓,对信息披露有任何违法违规情况应立即做出惩处和稽查。这要求公司、事务所、政府、投行券商与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培养集体及个人的诚信意识。所有人都应该明白证券市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为贪求一时的利益而突破个人道德底线、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终有一天会受到公正的裁决,得不偿失。
(三)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不可完全照搬美国的独立董事模式
对我国来说,证券市场发展尚未成熟。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化的先进标准来规范证券市场;可另一方面,这些先进的标准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仍有待考虑。安然引入独立董事模式,本可以使公司股东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做出独立判断,防止管理层滥用职权。而安然事件表明,独立董事模式并不是没有漏洞,一旦独立董事忽视对管理层的监督,中小股东的权益仍会受到严重损失。美国立法机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推进独立董事模式,仍没有避免安然事件的发生,我国企业更不能直接照搬该模式,而应脚踏实地采用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现状的公司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