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入了亘古未有的高速发展、变动时期。由于学校办学筹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委托代理的存在,即高校所有者委托代理人管理学校,可能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追求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由此,加快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优化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已成为我们面前紧急而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入了亘古未有的高速发展、变动时期。例如:学校出现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新局面并逐渐参与社会投资,不再追求单一的社会效益,而是既讲社会效益又要顾及经济效益。特别是民办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分配多样性、财务管理工作多层次的新格局亦已形成。但由于委托代理的存在,即高校所有者委托代理人管理学校,可能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追求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由此,加快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优化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已成为我们面前紧急而迫切的问题。
同时,高校的所有者和管理层虽然都在谈内部控制,但更多的人不清楚为什么要建立内部控制,建立什么样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是适合高校的。可能是别人在做,我也做;或者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担心“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又或者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会计控制等等。这样,内部控制最终可能仅仅是一项摆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明显失效。笔者结合工作院校实际,总结经验,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达到有效监控高校运营状况,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水平的目的。针对部分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现状,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进一步完善
不管是企业,或是民办高校,其内部控制都需要与一定的法人治理环境相适应。在这里,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一定的制度,即基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所必须建立的关于不同治理主体之间权责分配的制度安排;二是一定的契约,即以法律为依据,以契约的方式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三是一定的运行机制,即通过激励和约束,协调各个主体的关系,实现民办高校办学目标。
二、重点构建校园环境文化
作为控制环境的一部分,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必不可少。一般认为,大学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或环境)文化构成。其中,精神文化可以表现在教职工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中;制度文化是准则从根本上决定学校的正常运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显,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三者一起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还需提高
会计信息披露实际上属于COSO五要素中信息及沟通的一部分。需要关注的是,民办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其相关的会计基础、会计科目、会计报表都与一般企业不同。如,高校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所有者权利,而是净资产;会计报表没有利润表,只有业务活动表等等。但是,仍然能通过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以及发展能力分析等方面对会计信息予以披露。在操作过程中,尽量注意会计报告应该完整、及时、敏感、简洁,易于使用者解读,才能确保会计信息沟通通畅。部分高校在会计基本制度以及会计信息报送方面相对较好,但对于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更影响高层决策效果,没有重点突出。
四、进一步提高招生、就业工作质量
民办高校内部控制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办学效果和效益。一般而言,包含两个方面,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当学校培养的人才或提供的服务,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其社会效益才能得以实现。随之而言,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不顾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建设和结构,学生毕业即失业,很难认为其办校效益是实现了的。笔者所在高校历年来招生情况相对稳定,就业率居重庆民办高校前列。但是,从往年的数据看,机电类、车辆类等重点专业就业推荐由学院招就完成,工商等偏文的专业就业推荐力度较弱,不利于学院长远发展。建议加大偏文专业的就业推荐工作力度或在文科类专业中大力推进订单培养。
五、强化关键部门风险意识
本文认为,民办高校最需要关注的两类风险是办学风险和财务风险。办学风险最主要是指可能的办学条件不足,招生规模下降,教学效果不符合企业要求等等可能使学校难以为继的情况。另外,民办高校大量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比比皆是,借款到期无法清偿等情况是财务风险的重大表现。部分高校可以采用引入其他权益人的方法,尽快偿还债务。同时,注意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及人才流失等风险。
六、定期对高校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评估
科学的评价和监督,是民办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将内外部监督主体、运行制度通过文件的方式固定下来;二是建立有效的,符合各个民办高校实际的,能够量化的评估体系。只有通过系统的全面评估,才能发现学校内部控制的不足,才能采取措施,适时改进、改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