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经典立德 活动润心——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即时养成策略

经典立德 活动润心——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即时养成策略

作 者:吴米青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317004)

摘   要:每学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是学校头等大事。新生进校,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亟待养成,这令班主任、学科老师手忙脚乱,甚至手足无措。借用先贤的智慧,将经典文化融入各种仪式、各项活动中,将古人的优秀礼教浸润孩子的精神世界,古为今用。“首映式”,造情趣;“小手印”,聚能量;开蒙礼,启心智;润经典,学自省;巧类喻,妙入心……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为零时,运用活动化设计给予最规范的引导,最经典的引领,迅速在孩子的心里树立起好行为的具象、好习惯的具象,新生行为习惯的即时养成自然水到渠成。新生也自然成为校园中美丽的天然图画。
关键词: 经典;礼教;类喻;自省

一、新生入学,注重礼教
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大门,一年级新生充满好奇的同时,更多的是猜想和期待。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教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是国家的治理之策。正确对待古代礼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创新。老师及时捕捉孩子的特别心理,借助礼教精心安排入学各道仪式,让孩子觉得学校是一个神圣的地方。通过仪式印证甚至超越孩子的期待,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信心,涌起无限喜爱。
1.“首映式”,共留影,造情趣
一年级新生报到,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充满好奇地跨进校园,老师可以大做文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因为有礼,所以倍感隆重。为此,一年级组老师精心组织开学“首映式”活动,在学校进口处设立大型新生入学宣传背景,上面写着“我是哲商小点点啦!”孩子和家长进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在这里合影留念,记录孩子全新的一段学习历程的开始。孩子和家长都觉得很有意思。有一位叫金典的小朋友和妈妈不停在摆着各种造型,幸福的喜悦洋溢着母子俩的脸。拍完照,那小家伙抬头看着妈妈:“妈妈,太好玩了。我喜欢上学。”对上学的好感无形之中为孩子加油助力。
2.“小手印”,我承诺,聚能量
来到教室,家长和孩子往往比较好奇。他们特别想了解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许多老师因怕场面混乱,在注册后即让孩子和家长回家。其实,新生报到是老师和学生、家长的第一次照面,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意为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年级组老师共同设计“小手印,我承诺”活动,组织孩子入学承诺,培养孩子入学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事先为每位孩子编好号次,每个孩子代表一朵花。将每个孩子的号次及对应的花枝(花朵部分先留白)印在KT板上。家长和孩子进教室后,老师先安排孩子找空位座下来,让家长候在教室后或窗外。老师先做一段精心准备的简短的自我介绍。接下来就组织“小手印,我承诺”活动:1.宣读孩子的号次,宣布活动程序:师生问好、表达入学心情、用食指蘸印泥在花朵位置摁一片花瓣。2.组织孩子按号次排队摁手印,家长在旁观看、拍照留念。“老师您好!我叫XXX,我……”小手印活动,检测孩子的幼学基础,锻炼孩子的胆识胆魄,树立起孩子和家长共同的信心。开学两周时间,只要孩子哪个方面表现突出及时表扬摁一次手印,班级组织评选“文明小点点活动”,通过活动树立正能量。
3.开蒙礼,融集体,启心智
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古代学子7岁开蒙,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开端,是求知之路的启蒙。开蒙礼,既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人融入集体的第一次盛典,也是对老师、对知识的一种永恒的敬重,它可以点亮学童懵懂的智慧之灯,教导学童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童一生铭记、终身受益。正衣冠、拜孔子、拜师礼、授书明礼、净手净心、朱砂启智、开笔破蒙。开笔破蒙中,孩子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书写“人”寓意人生始立。一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告诉孩子人生在世需要相互依偎,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才能构成和谐社会。 开蒙仪式,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神圣,学习的期待。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区别其他国家的根本标志,传统文化的浸润会在孩子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
二、新生初学,讲究规范
通过入学时精心设计的各类礼教仪式,学生已经对校园学习、生活充满新鲜感、期待感。接下来就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即时养成良好习惯。这方面细数起来千头万绪,让班主任、学科教师手忙脚乱。要想简约,有条理,还是要借助经典,通过活动化设计,让孩子在具体的学习情境、活动情境中参悟、自省、入心。
1.观校园,分区域,悟理念
新生入学,第一个项目学什么?参观他们向往的校园,有哪些区域,哪些区域属于静育区,哪些区域属于动育区,让孩子学会区分并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老师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告诫孩子这里不能做什么,那里不能做什么,这种否定式的教育让孩子茫然无措。在参观每个区域时,教师要详细地引导孩子在这里可以做什么,并让孩子适当体验。比如:带到行政楼,就轻轻地告诉孩子:“嘘,行政楼:这是领导办公的地方……”接着静静地绕过;带到运动场,就兴奋地告诉孩子:哈,运动场。活动的地方…… ”组织孩子跑一跑;带到小广场,就静静地告诉孩子:“诺,小广场。休息看书赏风景的地方……”让孩子坐一坐。正面的引导让孩子对校园多彩的生活充满向往。参观结束一句话用经典总结铭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孙武《孙子·九地》)在静区的时候做文静如处子的君子,在动区的时候做行动敏捷如兔的君子。
2.管班级,润经典,学自省
管理特别考验教师的智慧。如何将学生的一言一行的要求转化为他们发自内在的需要就成了管理的关键。许多蒙学、儒家经典都有精练的语言,借助这些经典的精髓部分,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故事,最终把它当成师生沟通的密令,古为今用,化繁为简。有一位班主任通过研读,发现《论语》是一本非常适合引导学生言行的经典。他向学生讲述孔子这位圣贤的风采,引导学生做一位君子。怎么做到?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成了班训。怎样学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怎样学礼?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用论语中精练的句子来引导,孩子对行动的神圣感又将数倍递增,孩子对行动的自省能力逐渐形成,效果自然可知。其实,像《弟子规》、《三字经》,都可以作为班级管理核心经典。当然,在具体的引导时能够融入表演,让孩子感受先贤是如何学礼、学文的,学生更会乐在其中。
3.解疑难,巧类喻,妙入心
尽管教师做了很细致的工作,学生难免会出现不解的地方,淡薄的态度。这说明,经典的引导没有入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哲学家的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教育者的事。事实证明对一年级新生的引导运用类喻方法是化繁为简的理想方式。前面参观校园时最后所引用的经典“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实就是一种类喻。一年级新生初学,最需要培养的是孩子对课堂的持续关注能力。有一位老师把这种专注的眼神比作孩子们熟悉的“火眼金睛”,并将孙悟空凝视时的图片和上一届一年级孩子的专注眼睛放一起比对,小朋友找到了共鸣,并情不自禁地练了起来。有些孩子说话声音不响亮,老师就巧妙讲起了“石子的魅力”。石子扔到水里,会泛起涟漪;石子越大,涟漪也越大。这石子就好比是孩子的声音,你的声音响亮,大家才能听到,你的魅力也就大了。善教者,喻也;善喻者,入心也。
《世俗智慧的艺术》一书中写道:“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经典则是文化的积淀。在孩子各方面的习惯都还是一张未落笔的天然白纸时,将经典文化融入一年级新生的各项仪式、各类规范中,运用活动化设计,巧借类喻,迅速在孩子的心里树立起好行为的具象、好习惯的具象,新生行为习惯的即时养成自然水到渠成。孩子也将自然成为校园中美丽的天然图画。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陈伟光.智慧:思想的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