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化,人文意识复杂化,个性思维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市场化,这些都对现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等特点,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德育工作从培养学生怎样做人这个角度出发,要关注学生在学会做人中所遇到的每一件“小事”,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教导,让我们力求从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的行家,并为此而做不懈的努力。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在小学德育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质的提高。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以其强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从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行为习惯上影响着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在各个方面都严格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典范。久而久之,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榜样,这样就产生了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体,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班级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转化小学生的德育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力,能使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加深情感,建立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为使德育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各种各样、活泼生动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3.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努力建设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
建设好校园文化必须把握好这几个原则:a.教育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艺术性原则。
4.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做到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方携手,形成德育合力共建。教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使命。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校内和书本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国家、社会的力量,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例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学生受到来自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社会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名人、专家的形象也在学生中形成偶像效应,无形中给学生增添了内在动力,从而获得自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以下介绍几个最主要的方面。
1.思想品德课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些现象和行为,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2.班主任工作
①班主任选拔。班主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选择配备好班主任,帮助班主任提高水平,就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之一。②注重班主任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岗位实践、课题研究、考察交流、“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要打造一支“品德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沟通者、情感的调节者和班级的管理者”的班主任队伍。
3.班会
班会课活动题材的选取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规范学生行为,及时捕捉班级的亮点及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学生微妙变化的信号,并以此作为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基本素材,适时适度地进行教育,树立典型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其他任课教师和校内校外辅导员的作用。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想一个班有效地实现教育任务,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班主任一人包揽,单枪匹马地干,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班主任主动和各科教师联系,发挥纽带作用,与各科教师充分协作,形成一个教师集体,把教师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校内校外辅导员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起到辅助作用,不应忽视。
5.少先大队作用
少先队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少先队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少先队不同于学校教育,少先队的主要教育手段是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少先队通过它独特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做好少年儿童工作,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校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德育中的作用,我校的少先活动一是主题队会活动,包括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第二是阵地活动,包括队室活动,宣传室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三是体验教育活动,包括家庭生活体验、学校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体验。
二、小学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1.说服教育法
通过言语说理,就是大家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可以简单的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主要包括讲解、阅读、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运用语言说服法的注意事项:其一,要有针对性。任何形式的说服教育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因而在进行教育之前要明确目的,围绕目的进行。切忌空洞无物,废话连篇。其二,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因而各种形式的教育形式都应该深入浅出。其三,最后一定一定要总结,再次明确对学生的要求。
第二类是事实说服法。就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运用事实说服法的注意事项:其一,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事先做好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好组织工作。其二,对于被参观、访问、调查的对象必须认真选择,事先联系,让接待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活动目的做好接待的准备。其三,加强指导。在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免活动流于形式。其四,做好总结工作。活动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做好总结。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行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能把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同时,运用榜样示范法还符合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有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用来示范点的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注意事项:其一,要使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其二,指导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榜样的什么,怎样学习。其三,狠抓落实。学习榜样的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要开展必要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榜样与自己的思想行为联系起来,落实到行动上。
3.情感陶冶法
这是教师利用教育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其主要形式是“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境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注意事项:其一,加强修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最易被模仿的对象。为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高尚的品质、完美的人格、高雅的气质、健康的人格和高超的能力。其二,创建良好的环境。教育者应选择优美的环境和典型的艺术形式,营造健康的氛围,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其三,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对高尚人格、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导学生发现美,特别是引导学生参与到美好情景的创造之中。
4.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就是在教师知道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际锻炼的方法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一是实践锻炼。
(1)常规训练
常规锻炼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法。常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2)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锻炼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科科技活动等。其中,学习活动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的锻炼方式。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如责任心、义务感、主动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按时作息、及时作业、认真听课、仔细研究等。
运用实践锻炼法的注意事项:其一,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其二,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其三,以学为主,加强指导;其四,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5.评比竞赛法
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竞争心理即人的争强好胜心理,它在人与人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竞争心理,人皆有之,青少年的竞争心理更为外露,情感体验更为强烈。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评比、竞赛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的竞争心理,就恩那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积极性。
运用评比竞赛法应注意:其一,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其二,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其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
6.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1)奖励
奖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的经验,进而强化学生的健康品德和优良行为的方法。
奖励的方法可以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集体,其形式有三种:一是赞许,这是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行为的赞同和肯定;二是表扬,这是对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正确行为的较为正式的评价,分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对集体的表扬和对个体的表扬等;三是欣赏,这是对学生较为突出的表现的奖励,如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
(2)惩罚
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的体验,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合理的惩罚能引起学生的痛苦体验和认真反思;有助于学生及时终止和纠正自己的不良品德和行为。
运用奖励与处罚应注意的事项:其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其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其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其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杨。
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不是灵丹妙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综合使用,灵活掌握。德育工作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也是教师的综合修养和教育艺术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