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课堂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作 者:秦聪聪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 252000)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各类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为学好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等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情分析,学习方法、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调查,发现还存在弊端,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情分析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引言
在倡导素养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与别人交流,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精神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情分析是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主张对学生学习状况、兴趣、成绩等的分析与关注,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生活和状态的总结,是以生为本的充分体现。虽然新近在“以学定教”理念下,学情分析受到重视,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尚处于估计状态,常常凭自己的执教经验来预测或者取代学生会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儿童的真实情况相差太远。为了更大程度上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情分析予以研究。
1.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原因
1.1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花园里的园丁,园丁的职责在于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使花朵茁壮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情,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2改进教师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教是针对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基于这一情况的教学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透彻,那么一切的教学活动就犹如空中楼阁,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1.3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教育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蓝本,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判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一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指标。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就不能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不能找出对策帮助其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就阻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
2.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1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统一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了解、认知的事物也不一样。北方的孩子难以想象南方的江南水乡,南方的孩子也无法感受北方的冰天雪地。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雪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雪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雪儿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2.2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将“听”、“说”整合起来,从听中学读、读中学写。在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在作文训练中,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2.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让孩子们站起来,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孩子们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前面跟我一起做,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4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 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带学生参观厂矿、各种自然景观,调查家乡的变化等。每个单元的教材安排有口语交际和单元教材相吻合的习作。每次课后的小练笔,我都认真地加以指导。每周要求学生灵活得应用课内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观察日记。暑假里还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手抄报的形式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
结束语
“学情视角”即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应该包括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三大要素。作为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相应的文本体式的典范,教材的编撰者将这些课文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就已经考虑到了相应阶段大多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预设了学习的目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依据所教学生具体的差异和理解力与学习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绾茹.基于生态课堂构建的学情分析与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21)
[2]丁军梅.对“学情分析”的反思[J]. 江苏教育研究. 2010(21)
[3]刘秀凤.构建基于学情分析的儿童课堂[J]. 江苏教育研究.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