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类的继续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对环境的珍惜和呵护。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大多数中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并没有进入教学主渠道,很多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对环保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做了以下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生物教学在环境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该利用好生物课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一、吃透大纲,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为了使广大中学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跨世纪的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教师要将环境教育写入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自觉落实。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各章节教学中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讲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以阔叶林为例,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公斤的氧气。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正是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保障了人类不受缺氧的威胁。讲述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使学生认识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过滤尘埃,消除噪声等作用。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人们对森林毫无节制的采伐,导致了森林快速地锐减,从1950年至1985年短短30多年时间,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大量的森林及植被被破坏,引起了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造成了全球气候的恶化,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进一步沙漠化。如非洲大沙漠的形成及我国黄土高原的恶劣生态都是由于植被和森林被破坏造成的。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保护森林和植被的重要意义,表示以后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讲到动物资源的保护时,以课本介绍的动物为例,说明动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例如,1只青蛙,1年内可消灭1万多只害虫;1只猫头鹰1年可捕捉1千多只田鼠;一只燕子一个夏天可吃掉几十万只苍蝇,一只大山雀,每天捕捉的害虫数量与其体重相等。如果人们捕捉这些动物,就会使田鼠和害虫的数量迅速增加,农作物、果树、森林就会受到残害。由此,学生懂得了不少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应该加以爱护。
讲到生物的多样性时,向学生讲述,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人们对动物的乱捕滥杀,对植物的乱采乱伐,生物的多样性正在锐减。例如,二千年来,已有110多种哺乳动物和130多种鸟类灭绝。现在有250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也面临着绝种的危险。科学家们估计,地球上现在每天都有一个物种绝灭。如果不加以保护,物种的消失速度还继续加快,到时候,人类基本需要的选择余地将会大大地缩小。由此,学生认识了保护各种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讲到人口教育时,向学生讲述,目前我国和世界人口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如从1949年到1990年我国人口从5.4亿增加到11.6亿,短短40年间,全国人口翻了一番还多。现在全国人口已突破13亿,而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资源危机,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亦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调。因此,学生懂得了人口过快增长是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为了使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人口要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三、组织课外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又能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
1、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讲座、故事会,或利用电教手段增补环保知识。
2、实地考察居住环境、校园环境、工矿企业、河流、湖泊的污染情况,亲自体会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并就如何防止污染发表自己的见解。
3、配合“地球日”、“环境日”、“节水周”、“爱鸟周”、“植树周”等纪念日进行社会宣传,倡议人人都来保护环境。
4、开展环境知识竞赛活动。
5、学习环境法规。
6、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美化校园、植树造林、种植花草等。
总之,环境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学生物教学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由浅入深地、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助于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加强生物课的实用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春林:《由果寻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生物学教学》,2000年2月
[2] 郭友等编著:《教师教学技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3] 吴福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区别》,《生物学教学》,2000年1月
[4]王国基:《生物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教学》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