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受贵州大学文科研究青年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DQN2015009]
摘 要:MOOC自2012年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应用的推广和反思,逐步向后MOOC时代的多种在线课程模式发展。本文简要介绍MOOC在国内外的建设应用情况和后MOOC时代在线课程模式及其意义,通过这一发展过程的反思,探讨了在线课程时代从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MOOC;后MOOC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它出现时采取的运行方式是世界名校开设的网络课程。2012年以来,三年多来在中国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历了从认识、追捧到质疑或反思的发展历程。从2014年逐步有国内学者对其产生了质疑,甚至在其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在线学习形式,被称为后MOOC时代。如何看待MOOCs从热到“冷”这一现象?后MOOC时代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呢?他们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何启示?本文试图通过回顾MOOCs在国内外的建设应用情况、后MOOC时代的出现及发展过程与分析,探讨它们的发展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国内外MOOC建设应用情况
(一)国内外MOOC平台建设情况
2008年,第一门MOOC课程诞生于加拿大。2012年,随着美国 “MOOC三剑客”的课程平台相继正式运营,被《纽约时报》把2012年称为了“MOOC元年”。此后的三年多,MOOC得到世界范围内各知名高校、互联网公司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在国外,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安德鲁?恩格(Andrew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创办Coursera免费在线课程平台不足一年就吸引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万名学生注册124门课程、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一年多课程就超过400多门及通过学习认证的学生超过10万人、斯坦福大学教授和Google X实验室研究人员创办的Udacity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大学课程及免费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取得了突破;由孟加拉裔美国人哈弗大学教授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从学科门类到课程数量及参与度等受到了欢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学校得到实践推广。由英国12所大学联合发起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平台FutuRelearn欲打造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英国高等教育品牌,其加盟高校和学生人数在逐步地壮大。此外,俄罗斯、欧盟的其他国家和组织也积极参与到MOOC课程平台建设热潮中。
在国内,MOOC受关注起于2012年将其概念引入并译为“慕课”。清华大学校长陈洁宁教授认为:“MOOC对于高校来讲,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国内高校也加入了MOOC平台建设行列。首先,国内知名高校陆续加盟的国际课程平台,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中国4所高校加盟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edX,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加盟Coursera平台,2014年6月复旦大学与Futurelearn公司签署MOOC备忘录等。其次,国内MOOC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以及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慕课网、极客学院等课程平台。此外,华东师大成立慕课中心建立C20慕课联盟,研究、指导和建设基础教育(中小学)领域的MOOC应用;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上线,互联网公司对MOOC表现积极,越来越多的平台和课程还将陆续上线。
(二)国内MOOC研究热与应用反思
1、MOOC研究热回顾
MOOC课程平台的建设,学习者发的直接体验就是利用MOOC这一开放的平台可以和世界名校接轨,向名师学习,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而学术界也对它产生了各方面关注和MOOC研究热。2012年以来,国内学者从MOOC的介绍述评、建设应用、课程教学与教育改革、趋势及反思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学者张丽在“2012-2014国内MOOCs文献研究综述”中认为:这期间国内MOOCs文献在研究方法上由早期报道、述评向应用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开发研究发展;在研究深度上从浮于表面的论述、述评向探究规律、本质、趋势方向发展,从一边倒的赞扬或反对向理性、辩证的方向发展,从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向本土化、中国化方向发展;在研究内容上,教学模式、平台建设、运营机制、学习者和教师等方面均有关注和研究。申灵灵等在“‘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中对2008-2014的国际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际文献36%的关注介绍与述评,35%的关注课程教学层面和21%的关注教育系统层面。
笔者2015年4月16日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进行高级检索,分别输入“主题”为“MOOC”或含“MOOCs”、“慕课”或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对2012年以来的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发现,2347篇文献中,2014年占比为70.3%。国内外的研究趋势表明:2014年是MOOC研究关注度最热的一年。从研究内容看,2014年起研究逐渐深入,对MOOC建设的研究回归理性和反思,不光是一味的追捧,领域更加关注MOOC新发展和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2012-2015中国知网收录MOOC(慕课)主题文献统计
主 题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MOOC/MOOCs 342 1151 166 3
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157 499 29 0
合计 499 1650 195 3
统计时间范围: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6日
2、国内MOOC应用反思
之所以出现MOOC热,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普及,以我国为例,本世纪以来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建设,随后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并开展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等建设,伴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在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专题网站及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网络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为MOOC热奠定了良好教育信息化基础。另一方面,MOOC的发起与加入绝大部分为国内外知名高校,以高水平的师资与课程质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国内普通高校围绕MOOC的认识与研究热,唯恐在线大学教育有颠覆传统大学的生存之势,实则不然。
MOOC运行一年多后,个别课程确实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注册学习,课程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然而,有的课程也由当初的免费开放向在线认证服务等转移,随着关注度的上升其不足也在逐步显现。比如,参与MOOC学习没有门槛设置、学习者课程完成效率不高、其大规模的特点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者无法开展各类实验或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有的课程平台功能内容相对单一,等等。2013年,在国外的学术界有学者颠覆MOOC大规模和开放等核心概念,提出了“后MOOC时代”(Post-MOOC Era)。2014年国内学者关注MOOC热潮的冷思考,反思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革及其优劣。我们认为,MOOC并非高等教育的“一剂良药”,但它充实了给高等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给高校带来了“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变革,应发挥在线教育资源和教学组织的优势,并关注在线教育的新发展及其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后MOOC时代在线课程模式分析
(一)后MOOC时代的在线课程模式
MOOC应用后出现的“后MOOC时代”概念,引发了学术界的不断思考和创新。Heather M Ross提出了SOOC(Small Open Online Courses)的模式,是相对MOOC的大规模提出来的,其特点主要是学习者选择上做限制,减小规模,针对性的对小规模学生开展课程学习和讨论,依旧免费在线开放。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 Fox教授提出了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的概念不但强调小规模,还有私有化,首先在该校“软件工程”课中推广,改变了MOOC大规模带来的弊端,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至几百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强度、教学参与及学习基础等进行限制,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哈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校级SPOC实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SPOC在国内高校中也有推广试验。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其SPOC平台——智学苑推出一批课程,它以教材为原点、知识点体系为支撑,具备学习支持等特色,在清华等几十所高校运行获得高度评价。浙江大学开展了在线教育视野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构建了CH-SPOC模式,它是基于协作(Collaboration)、混合(Hybrid)理念的SPOC,融合了混合学习、协作学习、案例学习、沉浸学习、移动学习等教学模式的优势,突出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协作教学的整体效应、在线课程的活力增长、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优势互补、面向过程和能力的教学评价等特点,在跨校、跨地区间开展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线课程教育的模式在不断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机构联合推出了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提倡深度学习和探究,鼓励教师与同行间成为共同体,开展合作、分享和反思;在美国、瑞士等国的机构开展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即 “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弥补了MOOC缺乏实验环境的不足,在线实验不受时间限制,使某些模拟实验成为可能,其开放、低廉、仿真的优点也受到了欢迎。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是分布式协作开放课程,体现协作学习在MOOC中的应用;MobiMOOC(Mobil MOOC)即移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致力于运用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开展学习,形式与MOOC相似,使学习随时随地发生,但移动互联网时间碎片化、网络传输带宽低等特点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仍值得深入研究,其它新的在线课程模式还将被试验和诞生。
(二)后MOOC时代在线课程模式出现的意义
后MOOC时代的在线课程模式,是对MOOC应用的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关注学习者体验,采取了混合、协作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同时也避免了大规模开放带来的学习弊端,对在线课程的发展和教学改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在线课程教学发展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MOOC经历了从早期课程建设到后MOOC时代多种在线课程模式混合的发展过程,也集中反映了从资源建设到教学模式变革的过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应既要把握在线课程发展的机遇,同时更应看到我们当前教育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深化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学习模式向混合、协作学习模式转变。
国内精品课程和MOOC、公开课等资源建设,互联网在线优质课程学习资源已经十分丰富,涵盖了高校的绝大部分课程,可以说我们不缺乏教学的资源。而高校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改革应落实到每一个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领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内涵,发挥MOOC等在线课程资源优势,采取“慕课+翻转”、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甚至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并在课后利用互联网课程平台提供学习支持。
在课程或章节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学习任务,学习下一堂课的知识,内容可以包含是教材(参考书)、指定课程资源(如MOOC)或其他案例等,同时布置学习小组或代表准备汇报学习内容;课堂上,教师采取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听取学生报告并点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结合课程重点、难点进行系统串讲,既有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有学科相关知识;课后,教师可推荐更多延伸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设置主题或任务供学习小组研讨,利用课程网站或课程平台互动区、QQ群或微信群等渠道提供学习支持和指导。
这样的教学改革既需要教师潜心投入大量的精力到教学,也需要学生课后积极的参与和适应,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学习任务也会加重。当然,学校从制度、鼓励措施及经费上也应给予支持,也许全面铺开难度较大,可以在高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中试行,以点带面,逐步开展。
其次,改革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占比,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多数学校课程考核平时与期末考核成绩比例分别各占30%和70%,这个比例与本科教学改革加强过程性评价不相宜。建议实施教学改革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将过程性考核的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至50%,甚至可以视课程性质做进一步的调整。
结合过程性考核比例的增加,细化每一项成绩的构成十分重要,包括学生平时出勤/作业、课堂参与表现、随堂测试或阶段性考核、课后网络互动参与及延伸阅读成果展示、综合性作业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参与在课程平台中进行记载。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做好期末总结性评价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的设计,既要体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更要强调综合性分析和应用,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使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科学的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最后,整合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种优势。
如果说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属于课程教学的微观层面,开展课程改革、整合课程内容可以算是教学改革的宏观设计了,它需要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落实,涉及到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时,应注重课程设置与论证,既要兼顾通识课程教育,也要注重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的设置。要不断整合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课内容,保障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性和后续需求的可持续性,抛弃什么知识都想传授给学生的思想,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MOOC出现初期反映出的课程质量高水平和大学师资高水平触动了高校生存危机意识。实践证明,高校在发挥课堂教学、学生实习实验、大学文化熏陶等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线课程形式是一种手段和资源补充。因此,我们应牢固树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的意识,加强内涵建设,也可以发挥MOOC在教师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整合在线课程资源或者因地制宜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强化应用提高,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束语:MOOC到后MOOC时代的这一阵风并没有过,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目前在线课程学习与认证及其与高校现设课程的对接还在不断的尝试。英国Future Learn总裁认为慕课对传统教育的潜在破坏力被高估,不是慕课改变高等教育,而是互联网将改变高等教育,慕课只是整体改变中的一部分(尼尔森,2014)。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2] 张丽. 2012-2014国内MOOCs文献研究综述[J].青年学报,2014.4
[3] 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2014.3
[4] 祝智庭,刘名卓.“后 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发教育研究,2014.6
[5] 杨竹筠,郑琦.MOOC等在线教育模式初探[J].科学与出版,2014.2
[6] 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
[7]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