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合并,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该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证赛融通
“课证赛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将课程学习与专业证件考试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其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完成课堂知识向职业能力的有效转化。
一、“课证赛”融通对会计专业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转变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道、解惑阶段,而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第二,有利于提高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课证赛能够反映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薄弱部分的练习和巩固,从而严格执行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应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操作能力的人才,及时调整教育模式,转变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拥有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职业水准。
二、“课证赛”融通在会计专业中的实践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多所中职学校根据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开启“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知识解析,为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必须做好课堂设计创新工作。其次,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竞赛是组成会计专业课堂的三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只有使三者紧密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可以将单调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为三者相互穿插的模式,按照职业等级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开展相应的技能比赛,并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作为对他们学习水平的认可。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思维模式,更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使会计专业的课堂更加合理化。
(二)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改善以往的教学活动的弊端,学校应积极主张和举办会计专业知识竞赛,促使理论教育与实践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专业技能训练。比如,可以定期举办会计知识辩论大赛、做账核算比赛等,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在设置比赛规则时,可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评标准,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竞赛与单纯的课堂学习相比,具有一定趣味性,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热情高涨。为了征询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的意见,相关人士分别于2010年、2011年对240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图1),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竞赛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加大对活动的支持力度。然而,“课证赛”融通教学中所倡导的会计专业知识竞赛与其他竞赛有着很大的不同,会计知识竞赛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却是为了培训和提高学生应对的职业等级考试的能力,竞赛中通常穿插中级会计师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知识竞赛更像是为对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预热。
表1 学生对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的认同统计
三、“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对会计专业实行“课证赛”融通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实践和参与平台,灵活吸收和掌握理论知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会计人才。这种教育形式适应了未来的教育趋势,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电子计算机成为会计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学校和教师进行课堂或者知识竞赛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知识的现代化,及时吸收时代元素,努力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既令其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着重锻炼他们的职业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将知识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自身的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对职位的驾驭能力。“课证赛”融通完成了会计专业的转化,通过实践操练炼,培养了学生的岗位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符合中职学校的性质,全面推进了我国的中职教育工作。中职学校通过将会计专业与职业素质培养相互贯通,即使专业课程对技能证书的获得提供了知识基础,又使职业证书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顺利实现知识向技能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褚红梅.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4,(09) :42-45.
[2]杨艾.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3):114-115.
[3]郭延江.“校企共育、岗课证赛融通、分阶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