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广丰县横山小学 33460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200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从此走上法治轨道。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小学生是推普的“主力军”,为了能使推普工作落到实处,本人对本县推广普通话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为将来地方的推普工作提供有效的对策:
一、广丰小学生使用普通话的现状
今年3月份,我利用对全县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及教师家长采取问卷调查、个别面谈和试卷统计分析等三种方式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1、有近20%的小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或讨论问题时说普通话较容易,一旦涉及生活方面的内容,用普通话就觉得别扭了。
2、有15%的人认为会说普通话必须经过训练与教育,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与语言能力,因此以说普通话为荣。
3、另有人认为普通话说好了有利于外语口语与发音,故有目的地在一切场合说普通话,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
4、大部分人认为心平气和时讲普通话还可以,一旦着急、生气、尤其是与人争辩、争吵时就必须用方言才行。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使用普通话人数比例较少,只是在课堂上使用的比例稍大些。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学生普通话的使用与学校氛围有关。一般说来,在普通话推广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校领导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也比较好,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反之,那其它学校,校领导往往并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二、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成因分析
1、农村小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家庭里,从小在方言环境里成长,导致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方言习惯、发音方法难以更正,降低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2、在农村中,广大村民对普通话另眼相待,听见同村人或相识的人说普通话就视之为异端,认为家乡人应说家乡话才亲热。致使学生的心里树立了以“乡音”为主的语言学习的思维模式,对普通话学习拒之门外。
三、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应对策略思考
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需要从改变学生的语言环境入手,从改变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入手,从改变学生的所在学校的普通话教育推广方式入手。
1、改变学生和家长对普通话的认识,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生要学好普通话,需要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要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需要整合社会的力量。近几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因普通话不过关或不会说,在外地与他人交流时“张冠李戴”、闹笑话者不乏其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充分使用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开发,或让他们“现身说法”,或编辑教材印发,让学生和家长在一笑之余,有所感触;充分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播的阵地作用,加强对普通话在交际中的实用性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普通话的认识,营造适合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良好环境。
2、改革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方式,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学校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阵地,学校对普通话重视程度高低,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具体语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普通话效率的高低。为改变现状,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搭建平台:首先,在校园内倡导一律使用普通话,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运用的空间;其次,加强校园普通话学习的环境建设,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搞好语言角、学校广播室的建设使用,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再次,开展丰富的语言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
3、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广播在不断改变农村的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拓宽了渠道,学校与学生家长通过家访、家长会等达成共识 ,让学生有意识的通过看新闻等方式学习普通话,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学习普通话,“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4、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支高效的普通话教育队伍。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如:举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普通话教学观摩及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由普及走向深入。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方法,更正学生的方言习惯都需要过硬的普通话知识,学校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只有加强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对学生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