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造就孩子健康成长的“阶梯”——给孩子自由和快乐

造就孩子健康成长的“阶梯”——给孩子自由和快乐

作 者:袁月妹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大镇幼儿园 528231)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反映了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倾注的是何等用心良苦的爱呀!可是,尽管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仍有不少的家长发现,孩子并没有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奋发图强,品学兼优!单纯可爱,乐观豁达!他(她)不爱学习了,不受管束了,性情孤僻了,甚至还有许多难以启齿的毛病。为什么我们倾注了那么多,到头来还是不能如愿以常,甚至还是适得其反呢?我想这其中之一,一定是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和快乐太少了!!
想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自由和快乐”是最重要的。
一、什么是自由和快乐
1、自由,自由就是身与心的解放。而教育的真正本质恰恰是人的解放,不是人的枷锁。良好的教育本身就是自由。
2、快乐,快乐就是心情舒畅,而舒畅与幸福一样,是一种真正的个性化的体验。
3、自由和快乐的关系。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没有自由就不会有快乐,缺少快乐就不会是自由。冰心先生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的自然成长,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想,这正是健康成长的真谛。即依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自然的阳光与空气中自由的生长。
快乐是人生的目标,又是人生的动力。古往今来,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追求着自由和快乐,都在为自由和快乐努力的拼搏着。设想“扭曲”(家长盲目认为为孩子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健康吗?没有“健康”(身心健康)做基础的教育是当今社会所需、国家所望的教育吗?没有自由和快乐的人生会有意义吗?
二、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是一个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世纪。作为成人的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主人呢?——给孩子自由和快乐就是最重要的基础!
1、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得从更新观念解放孩子做起。
过去,父母的话就是圣旨,怎么说就让孩子怎么去做,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所以那时的孩子一个个就像父母打造出来的模具,既没有个性也没有创造性,更是缺乏独立自主的决定能力。
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提出了“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那么怎样解放儿童呢?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主张。”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如: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多的,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可能对自己的性别与别人的不同,而产生自行的探索欲望;有时甚至会做一些大人看起来似乎是坏事的事情等等,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这样做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并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就会进一步增强好奇心,进一步去探索。相反,因探索新经验而受到惩罚的孩子,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受到冷遇的孩子,就会限制自己的活动和接触经验世界的范围,从而也就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性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孩子的知识更多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取的,当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获取了所需要的知识,或实现自己的愿望时,想想孩子是多么的开心呀!相反如果不是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而是家长帮助其达到或实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我在幼儿园观看老师在上美术课“漂亮的小伞”(画鸡蛋壳)中,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成功漂亮的作品,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漂亮的小伞”。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材料进行制作,老师没有约束他们。结果一节课下来,做成的孩子十分的开心。而没有做成的孩子,也清楚的知道了,只要用力不当,鸡蛋壳就会烂掉;只要水粉颜料没干,用手在上面摸,就会弄的一团糟等等的知识经验。结果表明虽然有部分孩子完成作品的效果不好,但至少他们获取了应有的知识。
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说话是一个人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如果总是不能把自己想要说的说出来,不难想象结果会是怎样的吧?外国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快乐是从表达中得到的,限制孩子的提问,等于给孩子戴上了痛苦的枷锁。”如:我现在有名学生,她告诉我父母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被她知道后,非常伤心难过。她还跟我说:“现在整天上课都没心情,总是想着爸爸不管我们了,经常都不回家;妈妈也说不要我们了,要去外婆家了;我该怎么办呀?可是我又不敢跟爸爸、妈妈说,你们不要不管我们好不好?因为那样他们会骂我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跟我倾诉后她还特别提醒我,让我不要告诉她的家人她把这事告诉了我。试想这样的一个孩子她会快乐吗?如果不是家长长期限制孩子这不许说,那不许管。我想今天她一定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管结果怎样,她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心理自然就会舒服一些,从而不会直接影响到学习。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家、幼儿园和学校中解放出来。为孩子提供参与社交的环境,给孩子创造开阔视野的天空。不要老是害怕自己的孩子碰钉子。如:多让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多让孩子走出家门,多让孩子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外去生活等等。尽量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也许就是飞翔的起点。
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过紧的安排,从一堆堆的思考训练册,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中解放出来。有许多家长认为,我给孩子多做点练习,他就会从中学会书本上的东西。不错,这种机械的学习有可能会达到你的预期目的。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压迫式的灌输带给孩子的会是什么吗?他可能从此就埋下了厌学种子。如:有位朋友曾经向我说:“我的儿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趁趁,你不在他就不做,真是拿他没办法。”后来我针对这情况,向她儿子了解为什么这样,他说:“不是我想这样,而是妈妈在每次我做完作业后,她还要我做其他的训练册,还要我在她的监督下检查、复习,反正无论我做得快与慢都是没机会玩的,所以我只好慢慢做了,要是我做得快,她能让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当然不会这么慢了!总是这样,烦死了!。”适当的安排孩子的时间,或有引导的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我想孩子学起来会更情愿。
解放孩子的心理,不要求孩子“乖”,从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中解放出来。有许多家长把 “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不错,这样的孩子在很多的时候有可能让您减少麻烦,让您在亲朋好友面前春风得意。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连自己意愿都不能表达、心里长期处于压迫的孩子,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呢?如:7岁的玲玲,在上小学前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刚到小学,对学校还不熟悉,且有了学习任务,她开始表现出不适应,有不想上学和不愿意做作业的情绪。为此父母对她进行了严厉的训斥。第一单元的语文测验成绩不理想,父母还打骂交加。从此玲玲就变得乖乖上学和不愿意说话了。老师还经常反映她在学校表现很乖,不用多管,就是话比较少,结果学期末考试成绩全级倒数第三。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懂解决,只能用情绪的方式发泄时,得到的不是父母的理解,而是严厉的训斥和打骂。一个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不能适当的表达的孩子,她虽然看上去很乖,但这样的孩子心理已经出现异常了,我觉得这种“乖”比调皮更可怕。
身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应给予孩子民主和自觉纪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正确的认识到,孩子并不是我们眼中的万事不会,万般不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思维。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需要成人像打造模具似的打造他们。
2、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从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做起。
如今很多的家长认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也越来越好了,必须要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于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除了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还在星期六,星期天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慢慢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不爱说话了,成绩优秀的孩子不愿上学了。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和老师的不理解,在束缚和痛苦中挣扎着。设想一下,这样生活的孩子又会开心吗?他们有自由吗?他们的心理健康吗?如果我们重视了孩子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重视了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了孩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这是当今的教育吗?你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不!!!
让我们一起手挽手共同营造一个给孩子“自由和快乐”天地吧!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