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教师是一群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担当的是学生启蒙教育的职业,在21世纪的今天,小学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社会巨变所导致的教育自身的变迁更给教师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加之部分教师不能新小学转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与其职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疏,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过度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分析小学青年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缓解和克服小学青年教师压力的对策,对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和学生健康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是一群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担当的是学生启蒙教育的职业,在21世纪的今天,小学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小学入学人数进入高峰期,教育升学压力增大,教师的负担已十分沉重,而作为教育教学骨干的青年教师更是担负着沉重的压力。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教师职业的工作压力愈发明显,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分析小学青年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缓解和克服小学青年教师压力的对策,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国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现状
压力是个体基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工作压力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适度焦虑和紧张感,并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有机体释放较多的能量进行活动,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从而使智力活动效率提高。研究还发现,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导致有机体内活动失衡,从而带来一系列动作紊乱现象,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因而活动效率降低,甚至导致活动失败。长期的工作压力过大,会引起人们持续的情绪紧张,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疾病。目前,由于我国小学入学人数进入高峰期,教师工作负担沉重,尤其是作为教育教学骨干的青年教师更是承担着沉重的教学责任。而且在教育收益远远大于教育成本的前提下,人们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已不单单局限于道德和知识两方面。单从师生交往的角度看,教师就承担着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受教育者的朋友和心理保健者、学生保护者和榜样示范者的多重角色(还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追随者和繁重教学工作的承担者,迅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无暇顾及的继续培训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心理焦虑)。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价值预设,对教师来说要同时扮演好这几个角色,并达到角色的内在统一是很困难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之外,来自家长、领导、社会的压力也使得教师不得不谨言慎行,向社会上不同群体提出的角色期待方向去努力,并尽力避免角色冲突。教师所承担的多重社会角色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难免会产生很多悖论性的行为和心理,加之有些教师心理调节能力差,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近年来,精神紧张、过度焦虑、抑郁症、强迫症、偏执甚至精神分裂已经成为教师这个群体中常见的症状,并且还由此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
造成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过高的原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让教师感到有压力
社会期望过高。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教师不但要承担传递并创新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要承担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重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值使人们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受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和社会把民族的未来寄托于教师身上,期待教师成为专家、专业人士,要求教师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长望子成龙、盼子成才的心切也转化为对学校对教师的殷切希望。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在今天这样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缺乏明确的分工意识,往往把教育中的问题与责任归咎于教师,而忽视其广泛性和社会性。教师承担的责任远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2、教师的付出与教师的收益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教师既是现代社会的一员,同任何社会成员一样,有体验成功和成就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的付出与教师收益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经济负担重、社会地位较低等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教师含辛茹苦的工作相比,报酬还是不等值的;在收入上,虽然目前教师收入稳定,但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特别是与社会热点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偏低。同时,据调查,一些小学教师反映,他们的工作被社会瞧不起,觉得教师,尤其是小学青年教师反应,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38.2%的小学教师有渴望改行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不成正比。同样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他们所得到的远较其他行业少,使教师心里感到不平衡,逐渐失去了教师工作光荣感和使命感,在这种教师自身利益与教师角色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必然使部分青年教师惶惶不安,对自身工作不满,甚至对教育工作产生厌倦、轻视的心理。
(二)职业因素
1、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
新课程实施带来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对中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在课堂外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还承担了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在当今个性化的时代,教师还需要研究、落实适应不同个性的个别化教学、创新性教学。“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平均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因而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也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爱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识薄弱等。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3、考试压力是中小学教师特有的一个重要压力因素. 8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升学压力是自己最大的心病,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挫折,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是自己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 。这已成为同事之间不正当的竞争原因,成为小学教师职业生活中最大的心理挫折根源。而新课程实施直接导致了升学考试方式的改变,升学标准更主观化,中小学教师的压力就更大。
4、学校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心态,导致教师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可见如果教师人际关系失调,不仅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且会影响心理健康,产生心理疾病。随着学校内部各种竞争现象的加剧,如评优、晋级,排序等,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教师之间不能互通有无,敞开心扉。
5、教师自身发展受限及职业成就感不易满足。小学教师业余时间自学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职进修的机会很少,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往往停留在经验水平,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管理因素
学校对青年教师管理机制不合理是造成工作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学校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管理制度落后,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实效
有些学校领导喜欢维持现状并且形成较为稳定的常规模式,多年不变。据调查统计 ,中小学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具体表现为常规项目多(如将备课项目、要求搞得很繁琐 ),参加会议多 ,应付检查多 ,无实质性进展的重复培训多等,使教师疲于应付。重负下的中小学教师无法“充电”,无法得到专业发展。一些抓教学的领导认为:教学管理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划一。集体备课与教研强调教学要求、进度、评价整齐划一。频繁的检查评比仍是一些地方教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不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评价标准单一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教师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评价方法过于片面、简单。许多学校简单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来衡量教师业绩,实行末位淘汰制,这种做法极不科学。职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晋升职称对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再加上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许多不正之风(如论资排辈、滥用职权等)及指标紧缺等,致使教师晋升职称难上加难。另外,奖金分配、评优、晋升等也未采取公平竞争的形式,使得教师们感到自己被埋没,产生烦闷和消极情绪,内心痛苦不堪,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会是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失衡,产生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3、对青年教师业务指导徒有虚名,青年教师水平不高,自我效能较低
由于许多学校采用量化管理,把评优晋职与教学成绩挂钩,教师间竞争因此加剧,即使学校安排有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同志,但他们本身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使得不少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虽然制订了诸多的制度、措施、大多徒安虚名,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导致青年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许多青年教师对工作的危机感不断增加。
(四)个人因素
1、教师自身的不正确的认知是导致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大量研究发现,教师个体的认知方式能影响其对压力的敏感性。首先,对教师“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自身压力过大。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形象已成为完美化身,如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性格温和,人格完美等等。一些教师将理想中的教师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合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能力扮演着社会期望的完美的教师形象。这必然给其身心带来超负荷运转,以至于自身压力偏重。其次,教师压力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与认识有关。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空前的超越。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颇有“跟不上形势之感”。
2、少部分青年教师在进入师范院校进行学习之前,其心理素质存在缺陷,不适宜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这种素质缺陷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日益突出,加之某些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善,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工作压力。青年教师中存在的工作压力过大的现象,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压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就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教师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去应对压力,必然会出现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减轻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缓解和克服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对策分析
造成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应从多个角度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
(一)寻求社会的支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1、对青年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应合情合理
社会、家长对青年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相应的体验和经验积累,应该给青年教师关心、爱护、信任。要知道,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其青年时期,这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应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从完美形象的期望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中的人,能正视自身弱点的人。
2、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必须更加努力支持教师在困难境况中所表现的积极性。为了挽留优秀教师继续任教,应向他们提供令人满意的工作条件和与其他要求同等教育水平的职业类别相同的报酬。对在边远地区和条件较差地区工作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优惠,这对鼓励他们留下来,不致使因合格教师的缺乏而更差是非常必要的。”应及时兑现政策报酬,在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加以肯定。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使教师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二)学校及教育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对青年教师的管理机制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民主管理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个性。学校应由强调整齐划一的“刚”性管理转变为有较高智慧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其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有专家认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中小学管理的主要模式。”为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首先是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人尽其才,使每位教师都能适得其所,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次,要满足教师的合理、正当的需要。如住房,子女就业、夫妻分居、学习进修、个人发展等问题。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学校领导应尽可能给予关心和帮助;再次,在当代教育思想观念迅速发展,教育改革风行的情况下,学校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要讲究实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建立健全各种学习、进修、奖励等制度,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用优越的制度待遇,吸引教师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平衡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必备的制度管理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推行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载道,必然影响师生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在其思想中具有更多的民主、平等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讲,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同等重要。
3、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合理满足青年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人群的分析和划分有助于决策层判定采用哪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由于青年教师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既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有所作为。同时,也比较看重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学校在进行管理时,要与时俱进,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激励。
4、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对解决教师压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主要是根据教师的不同起点和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制定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机会;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认为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三)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自己给自己“减压”
来自社会与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固然是重要的,但只是外因,而外因毕竟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内因才是关键。因此,有效缓解教师压力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自我调节。
1、应培养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地丰富完善
现代社会压力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青年教师应正视压力,接受压力,摆正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快快乐乐的工作每一天。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培养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制度,对学校和其他教师的看法、意见,要虚心接受,减少焦虑感,想方设法减轻工作的心理压力。
2、应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是由阿尔伯特·班杜拉 (A.Bandura) 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是对能力的知觉 ,相信自己拥 个人技能和工作能力,使其能在特定情境中正确而成地行动。研究表明,了解自己的教师比不了解自己的教师更具有缓解压力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积极进取,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在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3、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教师是学校中的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缓解压力很重要 。 黄坚厚曾提出健全人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对自己应有适当的了解;要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和他人的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健全的人际关系需要有效的沟通,我们要以坦诚的态度,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关怀与信赖,要有同情心,对他人的不幸感同身受,同时,要尊重他人。对于学生,教师可给予真诚自然的关爱,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设身处地理解也会体验到更多的愉快,更小的压力。
4、教师必须丰富业余生活,调节生活节奏
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保持适宜的兴奋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灵活地交替出现,使新的神经联系容易建立,旧的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思维活动也就能顺利进行。相反,如果过度紧张,大脑得不到片刻放松而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产生疲劳,从而不仅使思维活动效率降低,还会使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交替变得困难。因此,科学的用脑必须是有张有弛,紧张工作后,学会放松。尤其是教师的工作特点,更应学会松弛自己的神经。研究发现,开展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调节生活节奏,是最有效的减轻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
关注小学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注小学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教育研究者、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及个人重视的问题。持久的压力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师身心健康,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和影响教师工作能力正常发挥,使其难以有效履行职责.使教学质量降低,而且还会极大地削弱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社会要体谅小学青年教师的处境,真正关注小学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更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作为青年教师个人要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应对压力.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获得压力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佩云.试论教师的心理健康[J].外国小学教育,2001,(5).
[2]吴迎春,郑琳琳.对小学教师压力影响源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
[3]黄益远.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19).
[4]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m.江西教育科研.2003,(5).
[5]陈 妍,吴玥函.小学教师压力及压力源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17).
[6]赵立芹,张海燕.教师压力成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
[7]杜道雯,何斌,周硕,彭育东,李忠权.小学教师压力现状调查与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8,(10).
[8]李建平.为教师创新“松绑”[J].中小学管理,2000,(1).
[9]成 浩.《把教师的无效劳动减下来》[J]中小学管理2OO1.(5)
[10]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2.
[11] JPhilip 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