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试论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试论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 者:林汉文 游小林 杜晓玲 (百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摘   要:近几年微博异军突起发展到年轻人当中,大学生作为年轻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微博的兴趣也是日渐浓厚,微博为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此前提下,微博的发展为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契机。
关键字: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一、微博备受大学生青睐的原因
如今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手机客户端发展也是毫不留情,我国微博使用从2010变的6311完突发成2012年12月的3.09亿,从数据上看,就能够看出微博在我国的发展情势。如今大学生俨然成为微博的最大用户群体,微博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微博它是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分享和传播,不能不说微博的发展是顺应了手机客户端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用户也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客户端登陆,做到随时随地“刷微博”。随着技术的更新,用户在客户端从最初的140字符到后来的能够上传图片、能够分享定位、关注或被关注,又或是直接分享视频,将以前的单向信息传播淘汰,发展成为双向互动。
(一)微博的强大功能使大学生无法忽视
单从技术角度来说,微博可以称得上没有任何门槛,满足了大学生热爱喜好新鲜事物的欲望,同时也使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而微博的使用也没有任何身份的限制,这时候就爆发出了更多的原创作品,比如:视频、文章、音乐等,微博为大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平台,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可以去看别人的观点,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让别人知道。虽说微博的前身是博客,但是它没有博客那么多的限制,却又综合了微博的众多特点,可以上论坛,可以互动,可以发微博,可以聊天,如今更是连通银行卡支付功能,为大学生的生活创造了极便利的生活条件,功能强大可见一斑。
(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开始展现出他们本身有个性的一面,而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是希望追求和展现自己的个性,他们想要突破并与其他人区别开。微博新媒体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自己个性的追求,也让大学生开始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微博环境比较宽松,而且也没有多少外在束缚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题热点的制造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发展下面临的问题
(一)微博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沟通谈话为主要载体,它主要是将学生集中在相对闭合的空间里面,排除外在干扰完成教育活动并预估达到的效果。而如今大学生手机不离手,各种客户端也发展迅速,大量学生都沦为“微博控”,无论是开展活动还是课堂教学都不能使学生将手机离手,传统教育方式在这种时候就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另外一方面,就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而且教育的内容也非常的有限,与微博上面的海量内容相比,毫无优势。微博的发展使大学生信息接收有了很大选择性,若是不进行一定的引导,大学生就会被动地接收许多毫无章法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因此会减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要比学生多,渠道比学生也要广,那么在学生中就具有一定的威信,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微博出现以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接收信息,导致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被削弱甚至是失去,教育者在应对学生层出不穷的变化时,往往疲于了解和应对,更遑论让教育者深入学生再去了解他们的生活。
(三)教育者对工作成果的可预见性减弱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是具有相当强的可预见性的,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受可预见性影响。微博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海量信息不分好坏出现在大学生面前,而大学生在迫切追求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可能去接收一些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例如: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某明星吸毒事件,由最开始“粉丝”坚决声称不相信其吸毒,后来明星自己承认,“粉丝”又在微博上扬言,年轻的时候谁都有犯错并改正的权利。试问,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学生的观念,认为吸毒是一件还不算太坏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已经濒临丧失。
三、微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平台
(一)改变传统单一教育形式,增强师生互动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认为适合学生的观念都被强行灌输到学生心目中,选择权和话语权都在教育工作者手上,学生必须被动地接收教育工作者灌输的观念,而这种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往往都缺乏提出问题的精神和自我探索的精神。微博的发展为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它作为一个开放和互动的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发的微博,去观察他们的思想和状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不仅可以及时看到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沟通。
(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变得多样化
以往我们高校的政治教育都只是停留在课堂教育和校内文化活动上,虽然学生每年都在变化,但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每年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教育形式上也逐渐就有了一定的模式,没有任何创新,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他们迫切追求张扬自我个性的需求。微博的出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育形式上也就不像过去单一,在微博上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对身边的热点都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能够选取恰当的例子,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引起学生共鸣,也能够使教育工作者突破原有教育模式,为以后工作积累素材,将教育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
(三)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
传统的思想教育通常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限定人数进行思想教育,这种情况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束缚。微博的出现正好可以为我们去除这种束缚,使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多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能够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旁征博引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四、结束语
微博在大学生中间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形式,学校不能排斥它,应该合理的运用它为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捷。
参考文献
[1]贾文武.论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7).
[2]顾建平.“微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3).
[3]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作者简介:林汉文,男,1967年10月生,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单位为百色学院,馆员职称,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游小林,女,1985年12月生,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工作单位为百色学院,助教职称,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杜晓玲,女,1974年12月生,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单位为百色学院,馆员职称,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