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与构建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与构建

作 者:吴明萍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大学精神”培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凸现个性,必须结合办学特点,培育和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性的“大学精神”,实现文化精神和技术精神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作用;内涵;培育

一、大学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之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但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建设却未能同步赶上。笔者认为,学校精神的缺失,比物质条件的缺乏更能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精神引领院校发展方向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学校师生经过长时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这种无形的精神元素比有形的东西的推动力会更持久。特别对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大学精神的构建显得更为迫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等硬件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但要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和品牌,则需要培育和缔造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涵盖了精神、文化和制度等多个层面,体现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价值取向、院校文化、制度创新、质量保证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院校发展的决策过程和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精神引领院校师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精神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这种精神能给学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理想追求,明确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让师生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甚至为整个社会提供价值标杆。这种精神虽则无形,但富有渗透性,它通过构建出的各类环境,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启迪、陶冶、感化作用,正如高职院校中各个时期的专家、学者、先进人物、杰出校友的成就与事迹,既对学院形象和声誉产生积极作用,也对全体师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作用和效果也是潜在的、长久的,甚至还是终生的。
二、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精神和技术精神的和谐统一。
(一)坚持特色办学是核心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首先要解决价值理念的问题,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相关问题。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既不能重复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也不能简单效法普通大学的精神,必须培育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高职院校精神。笔者认为,从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而言,高职院校肩负着两大战略使命:一是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找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这是立身之本,只有具备这个“本”,才能激活理智,丰满人性。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强身之基,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培育大学精神过程中,必须对照这两大战略使命及高职院校所秉承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追求,同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文化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气质和价值追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必须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基础课教育体系,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和文化环境。其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和鲜明特色,因此,弘扬技术精神,强调实践课程锻炼及“做”的方法和技巧,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
(二)坚持“专家治学”是关键
高职院校的校长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既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又是官员、管理人、调解者,但对于其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扮演的“总设计师”的角色而言,作为“教育家”的身份无疑更多一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与学院领导者密切相关,特别是“一把手”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代替的。从北大、清华、南大等国内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教育家治学”取得的硕果。这些案例启示我们,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和构建,校长的治院思想是关键,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但学校的教学水平仍没有长足发展,就是因为领导者懂管理,但不善治学,对于学校发展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坚持“教育家治学”为关键,才能使高职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的规律上来,使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相得益彰。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
大学是思想自由的家园,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由于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是看得见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是相对抽象的,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偏重物质建设,把学校发展简单等同于资金投入、规模扩张,忽视了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建设,带来许多不良现象。殊不知,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传统、讲座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因此,塑造或发扬大学精神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在高职院校“特殊”的教育环境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倡导和谐的学术争鸣,让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民主、尊重人才的观念成为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院章程、制度建设,使学院教学、管理各项工作都有据可依,责任到人,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学院运行提供保障。
(四)改进师生关系是前提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精神培育的主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精神延续的动力所在。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但他们的学习发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便捷手段,但教师的形象,仍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教师与学生理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亲密的、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高职院校里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上完课后几乎没有交流,有的教师对学生亲疏有别,甚至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很难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教师也失去了来自学生的敬重,师生关系渐趋冷漠。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平等、和谐、互助、健康的亲密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确立、巩固与代代相传,不仅是大学精神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精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由此可见,对于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而言,培育“大学精神”对于加快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路上,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志刚,王昌民.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06),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博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