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承这一使命,全区学校以多层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为突破口,探索形成了以“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为主线、以“修身教育”、“三成教育”和文化建设为载体的“一线三体”德育模式,统筹学校德育工作整体线索与条块,通过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在对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意识的领会和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自觉。
一、以德润心,求真致远,塑造健全人格
(一)“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内驱力
针对现在的孩子,精神生活空间狭小,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对人生的意义和信念认识模糊的情况,选择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感恩”教育,带动“修身”系列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现状,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
感恩报告唤醒平淡的心灵。新生入学后,立即组织师生、家长同上一堂育德大课---感恩励志教育专家报告会。感恩励志专家通过案例分析、观念引领和现场互动,使家长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坦诚交流,以讲述与叩问唤醒听众之心,使之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当学生拥抱父母,主动向父母、老师诉说心声的时候,他们的良知苏醒了,感恩之心也随之复活了。
感恩之旅强化积极的情感。在年级会议、主题班(团队)会中都设置了“感恩”板块,让身边的感恩案例再现课堂;利用“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给父母写感恩短信,唱出感恩心语;节假日为父母做家务成为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青春期教育中引领孩子算感恩帐,培育一个孩子,父母、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的付出到底有多少,经济账,感情账,一笔笔账算给学生听;家长会上家长讲述孩子的感恩之举,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学生向捐资助学的校友写感谢信,表达感恩之情。在连续的“感恩”之旅中学生不仅懂得了感恩的内涵,更深刻体会到身上肩负的重任。责任在心,学生的人生态度、情感取向、学习动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二)“修身”行动健全学子的人格
《学子“修身”行动》是集萃传统道德精华、融会现代公民道德规范的一项综合教育课程。从“感恩”教育入手,精心设置了“责任、公德、文明、爱心、诚信”等六大主题,主题之间环环相扣,连续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成为学子品德进阶的基础必修课程。从活动倡议、签名承诺到主题演讲、开展讨论、参加修身实践、书写修身心得,学生在参与中加深了认识;诵读《弟子规》、《劝学篇》、听传统文化道德报告,播撒心灵阳光;评选校园“修身标兵”、“修身之星”和年度“感动校园学生”,以及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学生的传统道德积淀日益厚重,基本道德规范和现代公民素养逐渐形成。
(三)“全员育人”提升学生的信心
学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健康发展,最终成人、成功、成才。为了完成好“成功”“成人”“成才”教育,探索实施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开展了“亮点”行动。学生每周诵读成功美文,用于励志;每天记录进步和成功心得,寻找自己的“亮点”,点亮前进的旅途;导师每周评点日记,激励学生发现身上的“亮点”,在自我发现和肯定中获得成人、成功、成才的信心。同时“全员育人导师制”变班主任一人管理班级为学科教师全员管理,优化了班级管理的形式,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信和认同,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隐形推动力。
二、以文化人,涵养品德,形成道德自觉
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于“化”人。学校大力构建寓教其中的文化环境,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第一、精神“化”人。根据本学段的育人目标,许多学校挖掘历史积淀,确立了各具特色的三风一训,形成学校的核心理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根据实际以及文化传统不断修订“三风一训”,在师生中进行解读认知,使“三风一训”写在纸上、嵌在墙上、存在盘上、归在档上、记在心上、落在行上,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并日益渗透进每个学子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子的日常行为。
第二、文化“化”人。一是以“修心、促智、强身、趣美”为指导进行环境文化设计。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对环境文化、教室文化、班级文化、餐厅文化、公寓文化、办公室文化进行了精心设计,突出不同区域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德育室、校史馆、荣誉室、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设施媒介,做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隐性教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校园“节日文化”形成序列。为丰富文化育人内容,逐步完善了“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四大节日,校园节日中的“经典诵读”、“诗文朗诵”、“好书换着读、资源共分享”、“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创新发明比赛”、“创意设计比赛”、“电脑制作比赛”、“趣味体育比赛”、“挑战校园吉尼斯”、“艺术专场”、评选“课堂最出彩学生”等文体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提升提供了多元化成长平台,让学生特长可展示,才能可表现,生命的成长就有了更多成功的内容,促进了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实现。
德育工作的不断加强,直接促进了校风、学风的向好转变,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学生学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双提升”,教学与育人形成了互为促进的良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