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作 者:管庆福 (贵州省盘县旧营乡中学 553519)

近年来,常有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厌学,上课没有积极性,老师的情绪也因此受到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局面呢?现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作如下探讨:
一、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政治与思想品德课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下聊天时都会兴高采烈地议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或者是突发事件。但是,学生却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课上无精打采,失去了课下高谈阔论时的神采飞扬。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教师的授课只注重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根本不与当前形势、事件相结合,使得思想品德课堂与学生有了距离,学生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甚至感到很厌烦。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将时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教师可以讲现在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伊朗的核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教材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差生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差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决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差生,重视差生,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差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有位学生陈金元,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手却很巧,一到课余时间便画画,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时甚至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整个课桌面仿佛成了一个“动物世界”,遭到许多教师的批评。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多次与之交谈,肯定了他的心灵手巧的一面和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才,指出他有这种天才,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之后,以后可以升到艺术学校去深造,一定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补上来的。此后,这位学生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又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常为班级黑板报画刊头,得到全体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角色应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从而为有效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搞好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轻视考试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以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第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一切以考试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而忽视育人和教改;第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同时我们要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四、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然而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形成良好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的提问有效性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些问题: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的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一两个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提问的质量不高、单调,常常出现“对不对,好不好”,有些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回答,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提问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比如利用中学生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这一心理特点,以疑激欲,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萌发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趣问、悬问、巧问、精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技巧,创设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
五、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防微杜渐,减少与预防犯罪”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朋友,请以我为鉴”:角色包括“犯罪人----刘某”、“老师”、“受害者----黄某”、“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刘某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学生或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并通过讨论,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中,做好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案和情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思想品德能力的提高带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