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不断追求与努力的方向。新的形势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在乐中求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颇有体会,现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授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1. 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
(1)明确学习目的,知道重点难点。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比如看不懂的句子可以在旁用问号标注,上课时针对学习;对生字、新词可以用横线画出来,争取课前预习时掌握。
2.教授学生听课的方法。上课关键要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让学生在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动脑思考,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最后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3.教授学生复习的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的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教授学生及时复习,过一段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二、在备课上下工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课前备好课,上课才能更好地去调控学生的动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语文的课堂才会丰富有趣,才会是一个完美的知识殿堂。
其次,更要备好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问艺术,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这就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提问艺术,以巧妙的提问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问难,让学生学会提问,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在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时,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在这个故事里有许多的破绽,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重写历史。”学生的这一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小声讨论。我及时抓住机会,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这里面都有哪些破绽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如“曹操不相信黄盖的投降,将计就计,周瑜还会取胜吗?曹操将战船用铁索连起来,就没有想到周瑜会采用火攻吗”等等。针对学生的这些疑问,我再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来思考为什么我们所说的这些假设都没有发生呢?通过这样的质疑环节,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经过学生间的积极交流和讨论对人物的特征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学生对此课的理解与掌握大有益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考的主动性与思维的创造性,在质疑与释疑的环节中,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造就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利用生活资源学习语文
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需要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课内的学习需要在课外得到延伸。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生活即语文,生活语文最鲜活的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课内的习得,又有课外的收获。农村的广阔天地为小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特别是语言交际和作文训练空间,远比城市孩子的条件要有利。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材料,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学“活”语文的平台,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做法,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范围,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在真实的语言习得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语文是“有用”的,语文是“有趣”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是以培育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重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农村小学的课堂上,部分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感到单调,甚至会感到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手腕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盛的想像和联想,激发起浓重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育丰盛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发明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我们只有立足农村实际,立足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才能切实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