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作 者:刘廷娜
(贵州省平塘县通州幼儿园 558304)
大
中
小
《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经济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而创新的核心即“创造力”的培养,在每个教育阶段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创造力的培养作用是奠基性的,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从幼儿期抓起。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据我在实践中的摸索,简单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一、让孩子在创新中感受的快乐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好强、自信等特点,教师尊重幼儿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创新态度和创新激情。首先教师要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善于观察、发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兴趣点,有兴趣地欣赏和观察幼儿的探索行为,不随便否定幼儿的创新表现。当幼儿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动物造型时,当他们用大型积木垒成城堡等,尽管这些作品质量不怎么样,但教师应捕捉住幼儿的活动过程,激起他们创新激情。幼儿会在这些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创意,充满着激情,他们尝试着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再次,鼓励、赞许幼儿作品。幼儿创新的源泉是生活经验,他们创造的作品反映内容也是幼儿生活,教师应鼓励、赞许。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评价标准限制幼儿,应允许他们的行为超乎想象。在绘画中,幼儿会用多种色彩画出各种奇异的图案,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时教师要毫不吝惜地用美丽的语言激情地描述幼儿作品,让他们受感染,受启发,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创造家;幼儿喜欢兵器,他们会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表演构建等活动,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新力、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幼儿想象的翅膀张开了,也进一步体验了创新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幼儿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欲望和精神,而激发探索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没有兴趣就没有持久的动力,更没有创新思维可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例如在一次语言谈话活动中,按事前的计划安排,主题是让幼儿表述自己对父母的爱。当教师期望幼儿说出“我爱爸爸”、“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话时,孩子们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与家人在一起时发生过的趣事,老师的设计失败了。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调整了活动计划,按照幼儿的兴趣将谈话主题转移,同时老师巧妙地进行引导,让幼儿说个够。结果,由于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整个谈话活动进行得非常热烈,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三、在思维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国外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条标语符合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因此,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大自然变化无穷,神奇美妙,正是幼儿学习探索的好去处,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利用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能够获得丰富的感知,当幼儿投身于自然观察和认知事物时,教师及时鼓励幼儿自己探索,做到“孩子能够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孩子能想的事,就让他自己想,”无论幼儿是以动作表情显出疑问,还是用语言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的时候,教师都要抓住时机,尽可能给予幼儿满意的解答,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提一些“为什么?”“你认为呢?”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使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 四、注重个体差异,使人人获得成功体验 幼儿的经验、兴趣、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表现出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加强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使人人获得成功体验。 如在认识种子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只要求他们说出种子的名称、形状等,并进行简单分类,一部分幼儿要求他们能够按照多种方法进行分类。这样,不仅使每个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提供丰富变化的物质材料,诱发幼儿求异创造 幼儿的求异创造离不开物质材料,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活动的质量。我在提供材料上吸引幼儿共同搜集,因为幼儿自己搜集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的创造。老师提供的材料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应使幼儿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感,材料要富有变化性能吸引幼儿更多的直接参与活动,颜色鲜亮、小巧、易折、形状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很受幼儿欢迎。在材料提供上大至纸箱,小到纽扣、绿豆,但凡是就要丢进垃圾筒的干净废品都要考虑是否可以进幼儿的“百宝箱”。这些材料都会让幼儿感到如获至宝,均可成为触发幼儿创造灵感的触点。幼儿的创造一般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仿经验内化后的改变。而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正是幼儿创造的特点。比如:在“制作区”里,我提供了瓶盖、金鱼外形、金鱼眼睛等材料。幼儿摸索出“瓶盖金鱼”的制作方法以后便不在满足于此,一大箱应有尽有的材料诱发了幼儿的创造动机,有的用圆筒薯片盖做成“薯片盖金鱼”;有的用三角形药盒做成“药盒金鱼”;有的用有凹痕的饼干壳做成“饼干盒金鱼”;还有的幼儿用自己收集的开心果果壳做成了“果壳金鱼”。丰富合适的材料使幼儿饱满的创造欲望一触即发,在经验—材料—成品之间,思维在对材料直观感受的刺激下,伴随着创造的冲动走向联想,并在经验的土壤里孕育出花朵:大小不一的瓶盖组合成了不倒翁娃娃、可爱的熊猫等。就这样,丰富变化的材料环境成为幼儿的创造乐园。 总之,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每个幼儿都可能是小小“创造发明家”,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充分认识,精心培育这些创造萌芽。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