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学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作 者:努尔哈菲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幼儿园 736400)

摘   要:本文针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挖掘出中国传统中在儿童养成教育中积累下来的精华,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探索全面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学前教育;习惯;培养

儿童教育是整个人类教育当中最基础的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五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儿童教育资源,《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训蒙学典籍对儿童懵懂世界观和为人处世观的养成有着初期启蒙的作用,启蒙教育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现代幼儿教育在传统教育的积淀下结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旨在对儿童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传统教育的启蒙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丰富,但其核心是教人学会做人,实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古代养成教育的任务是使幼儿“成人”又“成才”。古人认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则是要经过人的努力的。具体体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上,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又须从小抓起,传统幼儿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勤俭、礼让、诚实、孝亲等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此外还注重培养幼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幼儿时期是儿童个体发展中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我们要挖掘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民族精神教育,把幼儿的启蒙教育放在首位常抓不懈。
二、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它陶冶出一代代仁人志士,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中国传统儿童养成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保存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学、问、思、辨、行并重的修养方法,强调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重视蒙学家教、整肃门风。在主内和主外两种根本的教育方法之间,古代的教育是以主内为主的,强调幼儿的内省、自求、自觉、自制。古代教育对人格培养的方法途径进行了科学的探索。提出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的行为规范,从蒙学开始就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包括建立基本的道德理念、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和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当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需要有强烈的道德理念和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强恕而行”来调解个体的心理矛盾;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道德心理品质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三、现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儿童教育内容本着“古代存在,现代需要”,以批判继承、整体优化、针对实效、知行统一等系列原则,从丰厚的中国传统儿童养成教育资源中挖掘、选择,确定为现代儿童养成教育的内容。传统儿童养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传统儿童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幼儿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幼儿,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幼儿园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理清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四、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途径
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居委会、教育基地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资源,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利用幼儿园图书室资源、家庭图书资源、社区阅览室资源等开展读书活动,让社区、幼儿园、家庭联动,丰富孩子的知识,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陶冶情操,孩子们将一生受益。锻炼实践的舞台。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是幼儿锻炼实践的大舞台。可带领幼儿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一道开展多种活动,如:“小手拉大手,公民道德共遵守”、“我为小区出谋划策"、“社区绿色行动”等。就会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从交往对象身上汲取了思想营养,而且还学习了各种知识,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干,获得了幼儿中应该具有而独生子女却又缺乏的孝敬父母和自主自立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赵振杰.习惯教育论: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向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1:22-23.
[2]李兰芬,马维杰.论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道德价值与心智历程[J].道德与文明 2005(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