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聊斋志异》中的家庭伦理观探析

《聊斋志异》中的家庭伦理观探析

作 者:王海萍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聊斋志异》作为一部述奇记异的文学作品,其对于婚姻爱情、夫妻人伦、家庭和睦以及孝道等家庭伦理有着深刻的思考。在小说中,作者既有对美好人伦关系的褒扬,也有对家庭伦理丧失的讽喻和批判。小说《聊斋志异》中体现的家庭伦理观虽然有超越传统伦理思想的新观念,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的伦理思想还没有完全脱离封建传统思想的范畴,因此也具有一些消极的因素。本文主要对小说中体现的家庭伦理观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者家庭伦理观的局限性。
关键词:《聊斋志异》;家庭伦理观;探析;评价

在《聊斋志异》的小说中,作者蒲松龄主要通过狐鬼怪异的故事来营造出了一个理想中的伦理世界。作为封建社会中的普通知识分子,作者蒲松龄主要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这就决定了其对底层民众的家庭伦理道德较为熟悉。在小说《聊斋志异》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狐鬼怪异故事来描写家庭伦理生活,且其伦理观念大都具有鲜明的乡村和民间特色。但由于受时代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宿命论、因果报应以及男尊女卑等观念又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本文就夫妻、父子、兄弟三个方面来对小说中所呈现的家庭伦理观进行探讨。
一、《聊斋志异》中的家庭伦理观念
(一)夫妻之间的伦理观
夫妻作为家庭的核心,是家庭伦理观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把夫妻关系作为古代的“三纲”之一,并极为重视夫妻道德,认为夫妻关系的好坏不仅对家庭的和睦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从《聊斋志异》的整部作品来看,讲述夫妻伦理的章节占了全书总篇幅的二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作者对夫妻之间伦理关系的重视。小说《聊斋志异》在讲述夫妻伦理关系时主要讲述了二者之间的和睦与相互虐待等类型,也体现了作者对夫妻伦理关系的洞察和思考。
如在《连城》这一章节中,连城不仅没有因为乔生的贫困而产生嫌弃心理,而是更看重二人之间的感情,甚至由于不能与乔生结合最终抑郁而死。在《瑞云》这一章中,名妓瑞云因为遭遇灾变而导致整个脸部出现了大量的怪痣,贺生并没有嫌弃她,而是变卖所有家产为她赎身,从而把处于火坑中的瑞云救了出来。在这里,作者不仅对夫妻伦理中的“真情真义”进行了颂扬,还把其推广到“祸福与共”“同甘共苦”的意义层面上来,彰显了作者家庭伦理观中的进步意义。
而在小说中也有夫妻二人的极端不和现象,如在《窦氏》中,南三复在骗取窦氏爱情并使其怀孕生子后,又将其无情的抛弃。最后南三复因罪“论死”彰显了作者对始乱终弃行为的严厉批判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赞扬。
(二)父子之间的伦理观
“忠”、“孝”是构成我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的两大基石,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父子之道是家庭伦理观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封建社会倡导的“父为子纲”家庭伦理思想影响下,孝道成为传统父子伦理观的基本内容。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作者蒲松龄在小说中渗透了大量的“父慈子孝”等传统伦理思想。此外,在作者晚年所创作的15种聊斋俚曲中,有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描写生动形象的家庭伦理生活。如《墙头记》《磨难曲》《富贵神仙》等都父子关系有着生动具体的描写;《寒森曲》则讲述了孝女为父亲报仇的故事;而《慈悲曲》描写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作者正是想通过这些通俗杂曲来达到“劝世醒世”的目的。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探讨和分析了父子、母子、婆媳、岳父母和女婿以及继母继子等典型的家庭父子伦理关系。如在《钟生》中,当孝子钟生听到道士说自己在考完试回家就见不到母亲时,就声泪俱下,并打算“不试而归”,为了照顾母亲,钟生放弃了当时人们所崇尚的科举考试之路,最后因为受其孝心的感动,母亲的身体也在几日之后“平健如故”。在作者所构建的家庭伦理世界中,子女的孝心常常可以感动天地,并且他们的每一次舍弃也都会得到良好的回报,这也彰显了作者对“孝悌”等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肯定和维护。
(三)兄弟(姊妹)之间的伦理观
在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中,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之外,最亲近的便是兄弟姐妹。“兄友弟恭”是兄弟姐妹之间伦理观念的核心,兄弟姐妹间的友恭相处,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父母尽孝的表现。小说《聊斋志异》中也多次提到兄弟姊妹之间的家庭伦理观念。如《姊妹易嫁》、《曾友于》、《仇大娘》、《二商》、《张诚》等都是讲劝善伦理的优秀篇章;《胡四娘》《姊妹易嫁》和《镜听》等篇章则对兄弟姐妹嫌贫爱富等不友悌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谐作为作者对兄弟(姊妹)伦理观的最终追求,也是传统家庭伦理中对父母行孝的延伸,作者正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来对封建社会环境中的兄弟(姊妹)伦理观进行深刻地关照与思考。
二、对小说《聊斋志异》所体现的家庭伦理观念的评价
小说《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家庭伦理观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作者家庭伦理观中所彰显的惩恶扬善、家庭和睦以及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意识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张鸿渐》《小二》《黄英》等都展现了夫妻之间相爱、相知的和睦关系,《白秋练》、《白于玉》、《云翠仙》、《张诚》《曾友于》等篇章则赞扬和肯定了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中的和谐伦理观。
但由于受时代局限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作者在小说中仍是以宣扬儒家正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为主调。此外,小说在讲述家庭伦理中所传达出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男尊女卑以及“从一而终”的贞洁观等都包含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从而使一些家庭伦理故事显得过于平庸肤浅和教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局限性。
在小说《聊斋志异》中,作者蒲松龄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对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进行了描写,并歌颂和赞扬了相知相爱与和谐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肯定了人伦亲情以及美好爱情的价值,从而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深刻思考。此外,还要辩证地看待小说中所体现的家庭伦理观念,对于父慈子孝、婚姻自由以及兄弟和睦等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要进行弘扬和传承,而对于小说在家庭伦理观中表现的宿命论、因果报应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则要进行否定和摒弃。
参考文献
[1]郭增光.《聊斋志异》家庭伦理题材小说与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研究[D].青岛大学.2009(4).
[2]李瑾.论《聊斋志异》表现的家庭伦理道德[J].鄂州大学学报. 2011(5).
[3]王传明.试论聊斋俚曲中的家庭伦理观[J].东岳论丛.2010(3).
[4]杨淑华,董佩娜.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夫妻伦理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