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开放式教学法”的尝试与探究——让“优生”和“后进生”同进步

“开放式教学法”的尝试与探究——让“优生”和“后进生”同进步

作 者:岳葆香 (中国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 264000)

《新课程标准》推广实施后,在课堂中尝试用新观念来上课,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烟台市推行“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和“十二五”差异教学课题研究以来,我大胆进行了“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下面主要从“开放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和意义两方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开放式教学法”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坐”的角色,倾听老师讲课,跟着老师的思维“转”的角色;即使少数学生有自己的解题方法,亦没有及时发表供大家商讨的机会。要让学生思维广、有创新,数学课应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思考、多动手、多讲叙、多评论,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并作为学生一员与他们合作讨论,我把这一教法简称为“开放式教学法” 。
“开放式教学法”以创设情境、设疑自学、自演自评、点拔释疑为线索。把45分钟根据内容的易难大致分为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改一改、评一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做到人人参与,“优生”当小老师,“中等生”当讲解,“后进生”当板演,教师组织,使课堂变得活跃变得有生机。
具体操作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创设悬念。
如:在教六年级数学“数怎么不够用了”这一章中的“正数与负数”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首先,我操作多媒体,出示全国各城市天气预报表,提出问题:在这张天气预报上你有不认识的数吗?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高山与盆地的海拔示意图。问:“-155”表示什么?
再次,出示一张试卷,老师批阅“-5”是什么意思?
最后,问学生这种带“-”号的数你在其他地方见过吗?
这样,通过这四步,就可以将学生引人本章节将要学习的内容中来,并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欲,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疑自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和悬念的设置能够激发探究欲望,何以解疑?必须看书(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寻找答案。这就是最初的学生自主学习,长期坚持直到学生能自己设疑、自己解决,就起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了。如何设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设置问题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阶梯性,力求在课堂中牢牢吸引住各个层次学生的注意力。
仍以“正数与负数”为例:引课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设计的问题如下:
1、什么是正数与负数?
2、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何判断正数与负数?
这样,通过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严谨答题的习惯。但是,并不是一节课设计的问题越多就越好的,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
1、要选择关键所在,并非每处设疑,一节课若“四处设岗”,必然穷于应付,有可能冲淡了一节课的重点。
2、要精心设计“设疑”问题,应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让学生一见问题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三)自演自评
《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过程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探索体验、创新尝试、实践的机会,自演自评就是一种较好地能展示过程的一种方法。
前一环节“设疑自学”讨论,在落实设疑后,务必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自演自评”阶段,对设计的典型题目,按难易程度,有目的地让相应层次学生进行展示,演示完成,立即进入自评环节,对演示的结果作出评议、分析,说出看法,对的加以确认,错的错在何处。先鼓励“后进生”或“中等生”发言,如有不妥之处,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纠正,让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给学生创造表现才华的天地,鼓励“优生”们争当“小老师”,这样也正符合了中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这一特点。
    在“自演自评”这一环节,也要注意两个问题:
1、老师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平时要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应鼓励学生创新,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敢于让学生碰壁。
这样,在自评中,让学生们充当小老师的热烈气氛中,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深入挖掘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得“优生”“中等生”“差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点拔释疑
经过“自演自评”后的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但通常还是零乱、彼此独立的,恐怕还有一些错误的解法,都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拔,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以便于让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能够串得起,拎得出,用得上。要实现这一点,我一般是从以下方面来做的:
首先,对“自演自评”阶段中较好的思路进行总结,好在何处,错的原因加以分析。
其次,讲述自身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再用图示表示,最后一一列出。
二、“开放式教学法”教学的意义
运用“开放式教学法”不仅顺应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思想,而且还克服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这种教学模式程序符合构建主义数学观
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讲的越细、越多,学生学得就越好,但是我们没想到,这样做学生只会张着嘴巴接,而不会明着眼睛找。“开放式教学法”正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层次水平之上的,谈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特定意义。
(二)“开放式教学法”从根本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真谛。“开放式教学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让他们掌握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方法中学到各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即教师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教。
(三)“开放式教学法”让师生走出若干围城
“开放式教学法”坚持先设疑自学,让学生先做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教师会教得轻松,而且也会改变学生做题不敢下手的局面。运用“开放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 的机会,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另外,“后进生”问题作为老大难问题,在“开放式教学法”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后进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舞。“开放式教学法”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变“怕学”为“乐学”。
“教贵引导,学贵领悟”。对于“优生”,“开放式教学法”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更能让他们所学知识在“小老师”般的自改自评中得到巩固、升华;同时,他们帮助他人时也学会了深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自身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由此可见,“开放式教学法”的运用,达到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开放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现有的困境。在“开放式教学法”中老师开始跳出知识重点多次叙述的陷阱,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成功地转型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