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调动学生的情感善于质疑,激发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学生创新,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我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四、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在学校教育中正在得到广泛的运用,这是学校教育的一次革命,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开展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从事语文教学18年,曾经做过很多改革的尝试,其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总是培养不起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我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诀窍,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制作了一些网络课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如学习初中语文第二册《斑羚飞渡》一课时,将斑羚飞渡的整个场景制成课件,图、文、声并茂,学生的学习情绪极为高涨。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
适当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学生的学习信息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增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创造了极佳的教学环境。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很广泛,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让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