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质量。通过探析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系统论角度提出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思路和操作抓手,以期以新的理念和实践来构建、完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系统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所谓“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即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研究生培养,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先整体规划、设计,后局部、分步优化。
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进行旨在加强研究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进行旨在加强研究生实验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开展跨学科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研究生公共基础实验平台的设计,学院(系)则各自进行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的建设。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之起步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因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从目标定位还是课程体系构建等,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综合考量,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可见,我们一直将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较高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方面。事实上,这一定位已经脱离了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日益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的社会形势。
2.硕士研究生课程基础理论设置过于薄弱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大部分高校要求硕士生修完35个学分的课程方可毕业(即15门课程左右)。当前许多高校正在进行缩短学制的改革,如果硕士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学分数保持不变,那么所在专业的课程总门数就偏多,相对的,基础理论部分的课程设置就显得过于薄弱了。
在美国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50%以上,而我国普遍只有25%~30%左右,脱离了基础理论,等于脱离了融会贯通的平台,对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
3.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狭窄
目前实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1997年修订的,至今已有17年,大量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产生,凸显了目录的陈旧和狭窄。
4.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当中,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且一部分课程又因强调对口培养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课程内容对当今科技最新成果的反映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5.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并没有突显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且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处于辅助地位,多认同性、少创造性。
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从系统论角度构建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从系统论出发,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应该遵循“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的思路,进行重新构建。
1.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交叉学科正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和摇篮。
以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改变专业基础课、专业必选课、专业限选课的组织方式,整合专业基础课、专业必选课、专业限选课,统一为专业学位课。根据公共课、数学基础及研究方法论课程、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必修课这些环节进行组织。每个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的原则,按需设课,开设4-9门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针对学科基础,要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鼓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
以二级学科组织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将系列专题讲座课程列入培养方案中,要求研究生必修。每个系列专题讲座由二级学科根据学科最新发展前沿组织讲座主题,聘请相关研究领域的校内教师或校外专家讲授。
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它们是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使研究生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不拘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内,这是当今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及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的客观要求。
美国马里兰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在交叉课程开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马里兰大学开设的“创造力课程”(The Creative Drive),涉及建筑学、音乐与科学三个领域,由三个学科的三位教授分三个阶段主持,主要讲授内容是一千多年以来富有创造力的著名人物和建筑、音乐、科学方面出现的优秀作品;而牛津大学三分之一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如“哲学与数学”课、“经济学与工程科学”课、“生理学与哲学”课等。
2.重新划分、归类课程,提高培养工作效率
首先,打破各学科课程体系的统一设置,使得各个学科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实施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研究生个性化需要,不断调整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教学思想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创新。设置彰显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体系对于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其次,十分有必要实现本硕博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在兼顾阶段独立性的同时,切实保障课程体系的层级递进性和整体系统性,既避免重复建设,又防止前置课程缺失的情况。
3.改革基础理论课程,提升基础理论水平
将原有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全面提升基础理论课程的档次。如在目前的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一般设置2门基础理论学科,应适当提升这一比重,至少达到3门,以提升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对于一些陈旧的课程,应逐渐淘汰,代之以与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结合密切的、层次较高的课程,逐步解决基础理论课程当中内容老化层叠、缺新缺变的问题。
4.扩大选课范围,加强宽口径和个性培养
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选”字,并且打通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同时整体化、弹性化地设计课程。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应广泛覆盖学科的各个方面和学科前沿,满足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分类培养,实行真正的选修制,研究生充分拥有选修自主权,能够根据个人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课程。这样不仅能够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强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和研究的广泛适应性。开设选修课的目的也恰恰在此。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革创新的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使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重创新原则,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的视角和思路,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对社会发展进步新需求的积极回应,是提升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新取向。
参考文献
[1]廖满媛.研究生课程体系:知识、方法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黑龙江教育[J].2009年第1.2期
[2]王毅.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继续教育研究[J].2008年第3期
[3]赵文平.吴敏.王安民.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4.11
[4]张锋.孙宇.韩萍芳.纶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江苏高教[J]2003年第1期
[5]王青霞.赵会茹.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8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