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标下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两点思考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两点思考

作 者:那日苏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第五中学 028000)

摘   要: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从新课标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和新课标对物理课堂的新要求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反思,提出了注意事项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新要求;物理课堂;物理教师;物理教学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新课标已经五年了,老师们对它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以课改为契机,我一直在尝试寻找把高中物理教学变得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一些方法。可喜的是,我在实践新课标时感受到了很多新的变化,本文是我对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一点体会和思考,主要从两方面讨论:1.新课标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2.新课标对物理课堂的新要求。
1.新课标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
1.1新课标的角色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要求为每位同学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好基础。所以,应该由传统的教师 “教”向学生 “学”倾斜,并且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的导师,是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是一位“首席顾问”的角色,不能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居高临下”搞“一言堂”。
1.2新课标对物理教师的新能力要求
1.2.1物理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指导能力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与合作”也随之显得比较重要了,我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课堂组织者和小组探究的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和对“探究合作”的指导能力。我的做法是:发挥团队优势,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问题,多预见性的找出学生会出现的各类状况,想好对策。同时,多互相听课、多参加各类观摩课、教学竞赛、甚至观看网上视频等,学习别人的做法,总结反思和提炼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技能。
1.2.2物理教师必须学会整合甚至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标强调开放式教学,教材越来越开放,课堂对信息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如果想把物理教好,教师自身的各类素养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也需要在课本基础上进行大量信息的整合,甚至需要开发制作和创新教材内容,使学生全方位、多途径的“体验”课堂,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得更加“乐学”。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手段。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不行的。
2.新课标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授课模式也变得多样化。经过我们多次尝试发现:并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不好的、新的模式就是最好的。达到目标的方法可以灵活掌握,我们认为适合学情的,适合授课内容的就是好模式。不赞成千篇一律的使用导学、合作、探究等。有时,有些内容用一些灌输式、先给结论再论证等方式反而效果会较好。但新出现的模式也有它更符合新课标思想的优势,比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等。所以,对物理课堂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2.1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首要前提是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1.1要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究体验去获取和构建物理知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第一是实验探究,即通过各类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及教师设计的自主实验去探究。第二是理论探究,即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字材料从中体会和探究知识的获取和构建过程,较适合无法做实验的内容。第三是相似内容或结构类比探究,即通过相似的知识结构或形式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万有引力和库仑定律的类比,与势能有关的力做功特点的类比等。
2.1.2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学生的提问是教师掌握学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矫正对知识点的认识、总结反思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但很多同学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提的问题非常简单。所以,提问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其中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做好提问前的准备工作:认真预习——发现问题——听课对比反思——复习整理——重新认识问题——与老师或同学共同探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认识问题的本质,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成长,师生共同进步。
2.1.3要培养学生总结反思能力
如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习上也存在这类问题:懒得思考、懒得总结,什么都指望着找个现成的一背了事。其实,学生在对物理知识进行反思、对比、整理、重建的过程中可以大幅度巩固和提高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程度。例如,我们可以具体指导学生:每节课后进行知识点归纳、每一章后进行章末总结、每一模块后画出模块知识结构图、每一次测试后进行一次考试自我诊断等,以培养学生的总结反思意识和能力。
2.2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开头和结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在开头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接下来的内容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传统的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好的开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出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形成探索新知的“动力源泉”。例如:惯性教学我们有一位教师拿出两个质量不同但外观相同的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要求在不接触小球的情况下分辨出哪个是塑料球哪个是金属球。在学生利用吹气的方式成功分辨之后又说道:作为奖励,要送给该同学一枚鸡蛋,但需要该同学从一生一熟两个鸡蛋中挑出那个熟的!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惯性的概念就被引入了。再比如讲电磁感应的由磁生电时,有一位老师让小磁铁分别通过塑料管和金属管下落,在明显的看到金属管让小磁铁下落变慢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课堂也很自然的进入探索研究的氛围中。
从课程结构来看,我个人比较喜欢情景导入——问题导学——讨论式结尾的授课模式。导课要能激发兴趣,导学要做到丝丝入扣,但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即时生成”的问题,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敷衍了事或避而谈其他。
课堂的结尾往往容易被老师们忽视。其实,一个好的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再次激发求知的欲望,不仅能把对物理的兴趣带到课下,还能把课上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起到“课虽终,回味却无穷”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可以是:结合课上内容留下一个悬念让学生去探索;也可以留下一个美好的憧憬,想象一下本节内容应用到生活中会有哪些美好前景;再比如与导课相呼应给出或让学生重新思考课程刚开始时设问的答案等等。
2.3物理课堂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物理来源于自然而服务于生活,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物理。我们要利用好遍布教材的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热爱生活、敬爱大自然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总之,我在新课标的实践中感受到的是接触新事物时的喜悦,同时还伴随着来自适应新事物的压力。但我相信: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敢探索,一定能够让物理课堂焕发绚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