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作 者:张旭贤 (平罗县陶乐第二小学,宁夏 平罗 753000)

 

 
本文系宁夏教育厅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XJKG2357)
 
摘   要:“双减”政策施行后,小学数学教学面临新挑战,作业优化成为核心议题。本文围绕人教课标版教材,细致探究“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途径,涵盖作业分层设计、趣味性及实践性作业开发、多元化评价方式应用等,旨在提升作业品质,缩减学生负担,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优化
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过重作业及校外培训压力,力促教育本质的回归,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基础教育核心学科,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兴趣培养。在“双减”政策框架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新标准
为了保障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更高效地强化知识与提升技能,教育工作者需着力缩减作业总量。即规避布置机械性重复、缺乏深度思索的作业,转而挑选能切实增进学生学习成效的任务。凭借细致规划的作业,教师可保证学生在完成这些高质量任务之际,既巩固了既有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力与解题能力。此类作业既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助力他们在学习历程中达成更深层次的领悟与应用能力。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途径
(一)实施作业的分层设计
1. 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教育流程中,为更精准地契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教师常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实施分层教学。即,依据学生的学习力、成绩状况及学习心态等要素,将学生分作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
基础层学生常面临学习难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成绩偏低。此类学生亟需更多关注与支持,以强化基础,逐步提升学习力。教师可通过精准辅导及个性化教学方案,助其学业进步。
提高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稳固,成绩位列中等。他们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仍有显著的进步空间。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可设计挑战性更强的任务与活动,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助力他们在当前水平上提升成绩与能力。
拓展层学生学业卓越,基础牢固且成绩斐然。他们不仅达标课程知识,还具备出色的自学力与创意思维。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应提供更多拓展资源及机遇,激励其深化探究,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综合素养。
通过这种分层次的教学策略,教师能更精确地制定教学计划,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成效。
2.实施作业分层策略
根据学生的差异化能力和水平,教师可设计多层次作业,以契合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法确保学生能在相应难度层级学习,促进知识掌握。
对于基础层学生,教师可设计简易练习题强化其基础知识。如,在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整数加减法”单元,基础层作业可含基础计算,如“25+36”、“78-45”等直接题型。此类练习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基本算法,为日后复杂数学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精心构思部分适度挑战性的题目,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举例来说,可以设计些略为复杂的数学题,诸如:“一个数与35相加等于80,求此数为何?”此类问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加法技巧,还需他们灵活应用逆运算求解未知数。另外,还可设计融入实际情境的题目,如:“小明原有50元人民币,他买了28元的文具盒和15元的笔记本后,还剩下多少钱?”这类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技能。借助这些有目的的练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逐步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层作业:为拓展层学生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诸如“探索多样方法求和99+98+97”及“在特定减法问题中,已知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总和是100,且减数为30,求解差”,以此激发其创新思维。
(二)构思并设计实践性作业
1.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作业实例
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融合,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探寻数学、实践数学,此举既能提升其学习热情,又可深化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譬如,讲授“长度单位”章节时,教师可策划一系列趣味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应用课堂所学。具体操作为,指派学生返家后测量个人身高、书桌长短、房间宽窄等,借助这些实测活动,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长度单位的具体含义,进而强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另外,教师亦可激励学生测量家中其他物件,诸如门宽、窗高等,此举既能在实操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又可锻炼其动手能力及问题解决技巧。借助此类方法,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广泛应用场景,进而燃起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2.数学课程的实验作业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历经数学知识的生成与演进历程。举例而言,在学习“三角形稳固性”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吸管与胶带构建三角形及四边形框架,并亲自拉扯框架,体会三角形的稳固性。经由此类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直观领悟三角形的稳固性,还能通过比较四边形框架的拉扯效果,深化对该概念的认识。并且,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如在三角形框架中增减边长,观察稳固性是否有所变动,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稳固性的内在机理。借助这类互动与实践的途径,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素养。
四、结论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成提升教学质量、缩减学生压力的关键手段。经由分层布置作业、融入趣味性及实践性作业、实施多元化作业评价等举措,能增强作业品质与精确度,激发学生求知热情,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全方位进步。未来教学中,我们应持续探究创新,为学生打造更高质的数学作业。
参考文献
[1]李红玲.“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优化研究[N].科学导报,2024-10-18(B03).
[2]周磊.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4,(10):28-30.
[3]胡良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和实践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