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准精优”标准打造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初探

以“准精优”标准打造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初探

作 者:陈明辉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高校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打造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为契机,聚焦“准精优”标准即以“准确”标准把握课程目标、学情特点和教学内容;以“精品”标准打造教学设计各环节,以“优化”标准强化课程教师队伍、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和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准精优;精品课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大举措,但作为刚刚起步建设的课程,其课程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提高认识,协同推进,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学情特点和教学内容
(一)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一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把握。《概论》内容为各民族凝心聚力、共同团结奋斗提供了精神养料,对于培育学生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情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二是从课程的政治属性把握。本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五观和增进“四个自信”“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从“知情意行”目标中把握。“理论认知”是基础,让学生了解各民族融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情感认同”是重点,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情感;“坚定意志”是关键,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意志;“实践行动”是归宿,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二)准确把握学情特点
目前,《概论》课程主要是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学生主要是“05”后,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课程需求。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把“高学分和绩点”作为选课的主要驱动力,这与以“兴趣为驱动力”相比差距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考试的高分数和课程的实效性方面动脑筋,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上想办法,才切实提升“到课率”’“听课率”和“抬头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特点,适当增添凸显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合的讲解和展示,激发不同民族的学生对共同文化的认同。
(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概论》课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展现各民族融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教师要准确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深化对重难点的设计和讲解,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和联系性等方法讲授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演进规律,清楚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和建设路径。
二、以“精品”理念,打造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一)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精妙”结合 
教师要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措施,一是要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二是要运用实践、活动等载体和方式育人,三是要充分运用网络载体育人。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线上自学基本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在线下课堂上讲授重难点问题,答疑解惑;主题讨论考察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课后练习,反馈教学效果。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做到了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紧密配合。
(二)优化教学过程,“精巧”施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到教学活动中,如通过案例式互动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案例,讲述身边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以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广泛积极参与。
(三)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精准”育人
完善的课程评价要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综合性的学生能力评价方式、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以及多元化的教师评价等,增强对《概论》课程的动态把握,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综合评价机制。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适当地增加过程性考核权重;二是是坚持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三是注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三、“优化”教师队伍和保障机制建设
(一)优化教师自身素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概论》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有“铸牢有我”的责任担当,有精钻细研的工作韧性。《概论》课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在教师队伍的遴选中就要把政治素质过硬放在首要位置,并不断提高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二是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培训,特别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概论》课程的学校,更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理论功底,提高教学实效性。三是要加强科研能力培训。教师只有深入课题研究,才能准确把握民族发展的规律,既能生动地讲活案例,更能深刻地讲明道理。
(二)优化团队合作和资源融合机制
一是打造《概论》课“精锐”团队。学校要加强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引领,以“金课”“金师”为模范,以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教学科研能力为目的教学团队建设。二是做好《概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地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资源中心”等平台,丰富拓展教学课件、典型案例、示范课视频等一系列资源。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发挥好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馆、博物馆、文物古籍展等“ 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三)优化外部保障环境
《概论》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对课程内部进行精心打造,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有力保障。一是建立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由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由学院分管副院长统筹协调,由教研室主任牵头负责,把课程建设融入日常的管理、教学、活动中,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的氛围。二是优化配套政策和资金,完善激励机制。在资金奖励、课时抵算、业绩评价、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对相关老师有所倾斜,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