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从学生角度构建生长型课堂的经历

从学生角度构建生长型课堂的经历

作 者:何厚松 (郎溪县建平镇中心小学,安徽 郎溪 242127)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节课什么是孩子所需要的学习,要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长型课堂;注重预设;顺学而导
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二是从数学知识特点的角度。对于前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真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教学难点是否真正是孩子们头脑中的难点?正视他们的真问题、真困难,用什么方式才能真正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是我们想用的方式?还是他们需要的方式?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适应孩子们的思考?还有,怎样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孩子在自主的寻找中,自发地、主动地探究知识?至于后者,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论”理念和《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知识是具有生长性的,而且有自主生长的特质。尤其数学知识更是如此。
鉴于上述两方面思考,加之曾听同行们议论过生长型数学课堂一说,我想:我何不把本课作为一次生长型数学课堂的尝试。于是,我首先上网搜集有关“生长型数学课堂”的相关信息,获知:生长型课堂必然伴随着生长,构建生长型小学数学课堂就要以创建生长型知识、生长型教学和生长型学生为主。从中,我感悟到:1、生长型数学课堂的构建要从知识出发,促进知识整合,形成“知识——知识点——知识类”的递进式结构。2、生长型数学课堂的构建,要把培育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当做落脚点。这就需要适时引导,腾出时空,自主探究,走进数学。3、构建生长型数学课堂,要尽量让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即通过体验和探究来主动构建,从而促进知识不断的生长。之后,我一改之前的教学思路,提前在班里做了一个《课前小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调查:
我们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关于这节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收集小调查后,我统计了学生的想法,数据如下: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一类的问题有31人;如何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一类的问题有12人,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一类的问题有7人。通过这次调查显示,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学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而对于数据分析的疑问并没有那么强烈。基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我最终将重点目标定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确定了重点之后,我进行了试教。课上,我先是回顾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及画法,随后出示例题,并展示出城镇和乡村这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接着我在“合并”复式条形统计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新知探究”的过程。最后,简单的进行数据分析。在这次试教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我发现,只要是能独立完整的的画出统计图的学生,基本上能快速找出有用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回答问题。下课铃响了,看到学生们兴奋而满足的笑容,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
写在后面,权当收获。
1.教学前,注重预设。
所谓预设,就是课前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预设的内容包括: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所设定的教学方式、内容及学具等,且根据随堂的变化,适时跟进。从学习内容上,有两方面的内容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第一点,就是学习的内容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会认为需要学习。譬如,在教授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前,我顺势而为,假定本班某个学生是统计局工作人员,面对近些年城乡人口变化趋势分析,你会怎么办?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我们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现在很多数学知识都从生活实际中产生,我们学完数学知识,还要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有怎样的应用,让孩子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他会觉得这个知识是重要的、有用的、不是白学的。这是孩子们认为有意义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点,学习的内容具有挑战性,且人们接受这种挑战。如果一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平平常常,孩子们可能在开课的前十分钟还能保持学习的热情,但是后面就很难维持了。比如,我在教授统计图这节课时,并没有急着“合并”单式条形统计图,而是留有大量时间让其思考,或自主,或合作进行探究复式条形图的画法。画完之后亦不急着解析,而是追问:真的画完了吗?有没有遗漏?这样,图例啊、着色啊等数据信息一并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再如学具准备:在我们的数学课上,一些学习用具是非常需要的,这些学习用具是我直接给孩子,还是根据孩子的思考,适时地让孩子进行挑选。在课堂上,根据孩子的思考提供,这就不一样了。如果老师直接给孩子,那么,孩子们可能会根据我们提供的学具来猜想,老师想让我干什么。但是,我们先提出问题,让孩子去思考,他想如何来解决问题,那么再根据孩子的思考,去提供学具,这样可能就会更好。总之,要善于变预设为生成。
2.教学中,顺学而导。
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老师的预设一一呈现,学生的思维有无限可能。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创设他们喜爱的生长型数学课堂,并根据学生闪现的独特思维适时调整。而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样的5种方法是孩子所喜欢的。第一,人们可以自主学习并拥有某种程度上的选择与控制权。这说明了什么呢,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的问题过于细碎,老师出一个问题,学生只做一个简单的回答,老师又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也做一个简单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孩子持续下来就没有兴趣了,他希望他有一定的自主权,这就需要我们给孩子一个相对大一点的问题,孩子有探究的欲望和空间。第二,运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借助以前的知识经验或者生活经验,通过推移来解决新的问题,那么,迁移的能力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生活中,也都是很重要的。第三,有社会交往的机会。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是老师和孩子一对一的交流,孩子与孩子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这不是孩子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的是同伴之间的交流,比如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同伴之间的交流,他们从内心感觉是安全的,而且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发言,他也更敢于和乐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那么,这个时候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上也有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第四,获得有益的反馈。这对于数学教学尤为重要。我们给孩子布置的任何一道问题、留的任何一道思考题、布置的任何一项作业,反馈都是至关重要的。课堂上,笔者对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反馈:对于出色的回答,我会给予肯定的表扬,对于错误的或是跑题的回答,我也是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并鼓励他要再次探索。只有反馈,才能让孩子看到他自己哪些地方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哪些地方作对了,哪些地方有问题,问题又出在哪里。有了反馈,才有进一步去研究的动力和期望。所以孩子们也是非常希望老师给予反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