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作 者:王 岩 李韶军
(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80)
大
中
小
摘 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英语课程,发挥其育人作用,需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构建双重目标,优化语篇内容,挖掘文本价值,设计生活职业情境,开展“活动导向型”教学,依托策略、评价、情感等多方支持,提升学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英语;核心素养
语言,其音,发韵律之美;其形,呈变换之丰;其义,含思维之智;其文,载信息之广,其用,成交际之需。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是技能,更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习俗和社会价值观。英语学科典型的文化属性使其成为一个连接不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桥梁。通过学习英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种语言技能,还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英语学科语料的选取能够展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教育因素,是把思想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最佳载体,更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文化属性和学科特质使得英语学科课程思政具有天然优势。
一、践行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学习四方面,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构成有机的整体。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跨文化理解是价值取向,思维差异感知是心智特征,得以支撑职场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四个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与课程目标的达成。语言能力的发展带动并渗透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中职英语教学应从关注语言应用能力转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简单来说,就是“用语言做事”到“用语言发展人”的理念的转变。中职英语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设定为习得英语课程后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确定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
基于学科特征、中职生品格特点等,结合高教社中职英语基础模块学习内容,设定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要素为“政治认同与国家意识”、“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与人格养成”和“语言学习与思维品质”。其中,“政治认同与国家意识”的教育要素可包括党的领导、政治道路、国家利益、国情观念、民族团结等。国家语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时代精神及世界多元文化等可作为“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教育的重点内容。健康身心、守法诚信、独立自强、团结友善等为“道德修养与人格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教材中的自我与他人、学习与生活、社会交往等主题可指向“道德修养与人格养成”;社会服务、科学与技术、自然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可指向“政治认同与国家意识”;历史文化知识等主题可指向“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当然,英语知识与思政目标内容的对接可多向融合。
三、探索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一)构建目标:低阶目标 VS 高阶目标
课程目标素养化落地到每单元的教学中,需明确低阶和高级两层目标。低阶目标指向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阶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即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也就是“用双基做事”的成果和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要始于高阶、终于高阶。另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的设置需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和综合性,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思维能力等这些要素需合理整合,避免割裂。
(二)优化内容:语篇学习VS内涵理解
从学科核心素养及育人目标出发,选择、拓展、优化学习内容,把思想理论融入语篇,用语篇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教师需设计以语篇为单位的整体教学,引领学生分析文本特征、语言特点,把握主题意义、训练语言理解和语言交互能力。另外,教师还需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价值和思想内涵,如正确了解认识不同文化的习俗、文化禁忌,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在思维差异感知和跨文化理解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合理架构:活动导向VS学案助力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运用语言策略和语言技能,用真实活动串联起课程内容六要素,通过语言理解、交互活动及语用,促进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工程。
1. 学习活动化
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真实任务为目标,创设真实生活或职业情境,开展层次化、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实现单元的整体学习。教师需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在教学内容的处理、组织上,重视其内在逻辑性,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以专业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能力的展现结束,实现结构化教学,体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合理设计层级活动,语言理解类活动需创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间的联系,应用实践类活动体现语言能力训练层次的内在联系,迁移创新类活动需突出语言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联系。
2. 知识练习化
针对中职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等学情,教师可将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的练习,在小台阶、多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记忆理解、归纳概括、自主探究、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系统化的练习可转化为学案,便于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研习、和课后练习中灵活使用,助力自主学习。教师也可合理调控“教”与“学”的节奏,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策略支撑:元认知策略VS自主学习
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比如记忆力、注意力等,教会学生如何监测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监测反馈调整学习策略等。教师清晰呈现学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语言资料,根据所学内容合理规划预习复习,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反思改进所遇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需全程关注,给与学习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及有效的方法。教师需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习情境下的任务以及自己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助力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技能的迁移及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五)合理评价:过关检测VS情感投入
结合学案,对于语言知识与能力,可采用过关检测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价。教师需容错、认可、肯定、鼓励、赏识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鼓励其大胆尝试,合作分享,修正错误,帮助学生调控学习情绪,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评估,除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外,还需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维度延伸,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师不可以单单以结果论,要注重过程的评价,教师还需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考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提升、参与态度、合作、探索精神等,实现多维度、多元素的综合评价。
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系统规划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核心,通过语言学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播正面的价值导向,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成就最好的自己。
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ZY2308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 【S】.高等教育出版社
[2]翁铁慧.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整体构架与实践路径研究》 【M】.人民出版社,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