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在幼小衔接中的积极作用

心理学在幼小衔接中的积极作用

作 者:张静静 (阜阳市颍州区莲池幼儿园,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小衔接这一过渡阶段得到了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质量的提高,对于小朋友们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学习任务有积极作用。将心理学渗透到幼小衔接工作中去,利用合理的教育策略对小朋友的心理健康加以引导,不仅能够作用于小朋友未来的学习,更有助于当代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幼小衔接;心理;问题;重视;幼儿园
前言
幼小衔接工作,应当由幼儿园、小学、家长共同完成。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促进幼儿园小朋友有序过渡到小学阶段,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学习麻烦和生活麻烦。将心理学与幼小衔接工作融合在一起,重在课程、习惯、能力、环境、心理等方面。小朋友的心理健康对于幼小衔接效果的影响重大,加强心理教育在幼小衔接各方面的渗透,才能及时处理幼儿衔接阶段的问题,保障小朋友们顺利进入小学阶段。
一、当代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一)心理焦虑
焦虑情绪在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身上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参与课堂活动时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时过于紧张等。这一阶段的儿童,个人生活相对简单,焦虑主要来源于学习、生活与个人人际交往。首先,从学习来讲,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儿童的学习模式从以玩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小学的学习内容更多,对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有些儿童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或将学习内容想象得过难,极易产生学习焦虑问题。其次,从生活来讲,幼儿园阶段,小朋友可以依赖家长与老师,但进入小学,他们要从依赖者转变成为独立者。一些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小朋友难以应对这样的情况,会产生烦躁与焦虑心理。最后,从个人人际交往方面来讲,幼小衔接阶段,他们不仅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同学和老师,还要快速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去,与一群新的人建立新的关系。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来说,是一大挑战。
(二)心理自卑
些许自卑是常见的心理状态,但如果自卑程度超过一定的标准,便会成为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负面情绪,自卑会影响小朋友性格的发展。很多自卑的小朋友不愿意说话,做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不愿意在集体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感受不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与阳光的学生相比,自卑的学生更在意周边人的看法。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学习活动与游戏相关,轻松快乐。但进入小学之后,班级授课,集中学习的模式会让一些自卑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如果老师与家长不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反馈,自卑的学生很有可能心理失衡,进而自闭。
(三)缺少自控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进入小学之后,课堂学习增长,会让学生自控能力不足的问题越发严重。在幼儿教育阶段,部分小朋友在学习、游戏的过程中小动作多,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未曾真正融入学习活动。还有一些幼儿教师提前讲授小学学科知识,使幼儿阶段的游戏化教学理念偏离轨道,让幼儿提前产生了学科学习的厌恶心理,越发无法在自我意识的规范下自我控制。
二、心理学在幼儿衔接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渗透心理教育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式,才能让教育工作者的付出有所回报。一切违背当代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都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首当其冲,应当杜绝幼儿园内一切小学化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超前教育只会加大幼儿的压力,且不利于其积极学习心态的建立。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真实需求出发去选择活动形式,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注意力分散,教师便可以借助动静结合的教学资源和方法,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幼儿的学习活动参与度。像在讲解颜色时,一边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其认知。一边组织寻找颜色的动态化活动,促进小朋友们在教室内动起来,观察起来,找到不同的颜色。
(二)重视安全感培养,渗透心理教育
稳定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让幼儿获得安全感,能够推进其自信的建立和阳光心态的形成。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幼儿,更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乐于探索新的环境,直面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
首先,教师与家长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肯定,让小朋友们了解到无论他们怎么样,老师与父母都是喜欢他们的。即便犯错,也不影响他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提升幼儿的自信。其次,教师与家长要积极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细致的观察中表达与肯定幼儿,像“今天的字写得真好看,今天的指甲真干净”等。让幼儿在园内生活、家庭生活中都感受到“被爱”,才能越发地肯定自己。最后,教师与家长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在儿童犯错时,要引导其说明问题,一起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而非针对表面现象大肆批评。宽容对待非原则性错误,承认并接受孩子在性格、能力与成熟度上的差异,促进小朋友接受独特的自己,产生自我心理安全感,有益于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融合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利用多元化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培养小朋友的各类心理品质,是教育发展新时期赋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从幼小衔接的真实需求出发,探索当代幼儿的心理发展实际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心理引导方式,真正促进小朋友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心面对小学校园生活和挑战,才能降低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机率。
 
参考文献
[1]杨晓斐.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助力幼儿健康成长[J]. 教育,2023(12):12.
[2]林宜真. 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J]. 教师,2023(2):90-92. 
[3]杨颖,蔡林. 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心理问题、成因与教育策略[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2(5):3-5.
[4]蔡超群. 注重社会适应培养 减缓幼小衔接心理坡度[J]. 教育界,2019(2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