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作 者:刘继福 徐晓琳 (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山东 昌邑 261300)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实现减负增质的教学目标。而在当下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引言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教师必须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模式,用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能力得到更多发展。而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热门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它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有目共睹,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动态演示、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最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呈现直观具体的学习素材与资源,实现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将其与数学教学融合则可以用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帮助其展购物抽象陌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轻松实现记忆与内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难点知识内容用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随后再对难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且系统的讲解与演示,帮助学生轻松攻克难点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更利于他们理解复杂困难的数学知识,还能让数学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单调,让学生展露出更多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而难以掌握图形转换的特点与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对应的图形,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几何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视频为学生展示图形转换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能够直接代入不同的视角,观察图形转换的特点,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多发展。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组生活中常见立体图形转换为平面图形的视频,如书包、课本、桌椅等等,用熟悉的现实案例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数学教学氛围更加亲切轻松,使之全身心的融入课堂。随后再为学生展示一些组合图形的转换视频,帮助学生总结出更多经验,探寻出图形转换的规律,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与掌握几何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数学学学习能力与素养,保障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模式创新、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教育改革以来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交流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课堂,得到更多锻炼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与帮助的作用,学生在互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思考与理解,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学与互动往往都是单向的,教学的内容由教师输出,互动的开头由教师挑起,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彰显。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创新数学教学模式,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可以吸引学生更主动的参与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减轻其学习压力,使之在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后,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离不开大量的运算练习,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测试与课后练习的方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减负增效变为现实。例如当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课后运算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线上完成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比如运算能力较为薄弱、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分为c层,运算能力突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分为a层,随后对练习习题进行分层设计,使之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都能在分层习题的引领下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升习题练习的质量。比如针对a层学生,教师设计的习题练习可以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针对c层学生,教师设计的习题练习可以以基础的、难度较低的解方程题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跟进学生的练习进度,并及时分析其答题情况,总结学生在哪些习题中容易出错,并在习题练习结束后在线上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自己进行解答与总结,从而升华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调动兴趣、尊重个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轻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还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很难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而当课堂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变得新颖且多样,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多发展,还能为学生营造融洽的、感染力强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多好感,同时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教学目标,让数学教学兼顾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性需求,从而进一步保障数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为学生制作微课预习课件,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保障其自学的效果,使之能够在正式教学时更加专注。具体来说,针对数学学习积极性较差且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加入更多生活化的知识案例,比如生活中体现点和圆、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事物与现象,要求这部分学生总结这些事物与现象的特点,思考它们与圆存在哪些位置关系;而针对积极性较高且具有探究能力的学生,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则可以提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逐步探索两种图形与圆存在哪些位置关系,并分别概括其特点,最后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设计个性化的微课预习视频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升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意识到双减政策的本质是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不断精进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并利用好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智慧、开放、高效、现代的数学课堂,引领学生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焦燕.“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新举措[J].教书育人,2022(04)
[2]鲁平.利用微课提升课堂教学实效[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
[3]赵翰东.在信息化时代数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