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竹子的秘密

竹子的秘密

作 者:王曼曼 (济源市轵城镇实验幼儿园,河南 济源 459000)

 每日的餐后散步,孩子们都会路过小竹林。三月的午后,小乔激动的说:“竹笋!”孩子们都探着脑袋:“哇!竹笋!”“好像能吃。”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应从幼儿的经验出发,追随幼儿的兴趣,满足孩子的需要。我看到孩子们对小竹林的兴趣不减,便组织孩子们一起探秘小竹林。

一、竹笋的秘密
竹林里长出了许多新的小竹笋,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自己的新发现:“哇,我们的小竹笋长高了!”“你的小竹笋长大了多少?”“不知道,看起来高了很多。”小乔问到:怎样知道竹笋长高了多少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到:“我们可以用纸比着它,画在纸上。”“我们可以用手指比量一下。”“我奶奶做衣服的时候都用尺子量一量,可是我还不会用尺子。” “老师这里有一些尺子,谁有兴趣可以领取。现在方法有了,需要我们去尝试一下这些方法是不是好用。”小乔又说:“那我们做个标记吧,比一比谁的竹笋长的快!” 孩子们带着工具,来到竹林自主讨论,得出的方法。
雨后的一天,孩子们再次来看望竹笋,孩子们围着长高的竹笋惊叹着:“好高啊!竹笋长得这么快?小尺子测量不了这么高的竹笋了。 那我们怎么来进行测量呢?用竹子做一个比这个尺还长的竹尺。可以用绳子来量。用长积木来测量。还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量。”大家纷纷讨论着。在小乔的号召下,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测量方法的探索。
二、竹子的粗细
又过了一周,我们再观察,发现竹笋的皮脱落了,竹笋长成了真正的竹子。竹子有的粗、有的细,我们量一量哪根竹子最粗吧!” 
小乔拿出记号笔,然后在他觉得最粗的竹子上,用圆形图案和序号进行标记,紧接着寻找第二根比较粗的竹子,并标记上序号二,接着第三个、第四个……直到寻找到最细的第七根竹子。标记完以后小雅说:“我感觉这根竹子是最粗的”。小乔提出用毛根扭扭棒来进行比粗细,发现不够准确。
接着,小乔又尝试了其他方法,用卡纸和尺子结合起来进行测量。他取出卡纸让小林帮忙扶着,他用记号笔进行标记。从粗到细标记完以后,他拿出尺子进行测量,小林进行记录。按序号记录并进行对比。小林说:用卡纸测量的时候,会动来动去,那个标记肯定不准。小乔说:“要不直接用软尺来进行测量”。一个测量,一个记录。把测量的数字写到竹子上。经过多次测量,小乔说软尺是最准确的。
三、竹节的长短
测量完竹子的粗细,小雅提出:竹子有多少节竹节呢?每一段竹节都是一样长的吗?整根竹子会有多长呢?孩子们又对竹节进行了测量。小乔说:“老师,竹节看上去好像是一样长的。当我们进行测量后,竹节的长度只有几段是一样长的,其它不一样。
四、竹叶的秘密
小林:“你们快看,竹叶连在一起好像小鸡的脚印。”小雅:“我觉得像小船。”小乔:“竹叶的正面摸上去是滑滑的,竹叶的反面有点粗糙,纹路很清晰。我们把的竹园画下来吧。
五、有趣的竹杆
竹林旁发现了一根长长的、粗粗的竹竿。小乔:“老师,那有一根竹竿,我们去玩吧。”小林:“那竹竿要怎么玩?”小雅:“我见过跳竹竿舞。”“沙池里有竹竿做的水槽,咱们把竹竿做成水槽接水玩吧。”小乔:“那要怎样把竹竿做成水槽呢?”我提议把竹竿从中间破开。小乔:那要怎样破竹竿?找保安爷爷帮忙吧!
竹竿破完以后,小乔提议到沙水区玩。第一次接水,发现竹竿里的竹节没有砍掉,导致水无法向前流动。孩子们用小锤子把里面的竹节敲掉。第二次尝试,水还是不能快速向前流动,经过讨论,孩子们总结出:引水时需用粗的竹竿,而且要足够的长,这样水满时不会溢出来,还会快速地向前流动。
小乔和同伴们在探秘竹子的过程中,亲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方案--解决问题—分享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了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倾听的意识,愿意与他人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量竹子的粗细时,小林说:用卡纸测量的时候,会动来动去,那个标记肯定不准。小乔说:“要不直接用软尺来进行测量”。一个测量,一个记录。把测量的数字写到竹子上。同时能相对完整的描述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并能用符号表征自己的想法。
小乔能与同伴合作测量竹笋高低、竹子粗细、竹节长度,并共同按照一定目标进行游戏,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竹笋长成了竹子时,小乔通过多种方法和同伴合作完成了竹子粗细的测量任务,懂得参与小组活动、分工合作。通过绘画表征、制作领养标志等形式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同伴们一起制作引水工具,发现引水工具有问题,主动去解决,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手部精细动作的得到了锻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充分的互动环境,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
1.鼓励幼儿自主搜集材料。幼儿需要什么材料,自主搜集,进行简单的加工,满足幼儿自身的游戏需求。
2.教师有目的投放材料。教师基于观察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投放材料,如:投放粗细不一的竹子、劈开的竹子和空心的竹子、操作工具的种类多样化,引导幼儿探索多种形式竹子进行组合利用。
(二)鼓励幼儿表达表征,帮助幼儿深入思考。
教师鼓励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进行表达表征,通过倾听、记录、分析幼儿的想法和体验,了解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支持幼儿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并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所在。
(三)适宜的介入和回应,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探索。
教师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有效的师幼互动提供适宜的支持,耐心观察活动情况,把握好介入指导的时机。
(四)知识延伸,观察自然,发现生活。
教师利用幼儿园开阔的自然环境,随着游戏的深入推进,会有更多新发现。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与幼儿探索自然知识,促进亲子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