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航天文化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
作 者:程 璐 王一栋 杨 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大
中
小
基金支持:郑州航院师德师风专项课题《高校师德师风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D202205) 摘 要:作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先锋队与主力军,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以及传承优良文化的时代重任,同时背负着传递信念、汇聚价值的伟大使命。本文从航天精神与高校师德师风内涵底蕴方面的契合度、师德师风建设与航天精神融合的现实困境,对新时代航天文化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以期突破现有师德师风发展建设瓶颈,为各高校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拓宽思路。
关键词:航天文化;师德师风;路径探究
近年来,国家先后引用了诸如“大先生”“筑梦人”“引路人”等一系列表现力极强的称谓用以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也相继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等师德师风规范标准。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致力于引领学生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梦者的方向不断前行,培养学生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梦者的方向不断努力,帮助学生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者的方向不断奋进。
立德之后,方能树人。师德师风不仅代表着国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素质要求,其背后所蕴藏的道德期盼更是成就一名优秀教师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刘大莹,2022)[1]。新时代下,刘志礼(2020)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内涵意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以明道信道为核心,以修身立德为关键,以业精善学为基础,以仁而爱人为根本[2]。
针对如何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李少梅(2022)立足于高校整体、二级院系和教职工三个维度,提出应当将师德师风融入校风建设与制度文化[3]。朱芳转(2022)提出师德师风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价值引领、树立师德榜样、完善评价考核。[4]晏娜(2022)分别从课程思政和高校工会系统的角度,探究师德师风建设的推动要素[5]。
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了“三步走”战略。自此,一代代航天人牢记使命,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航天精神。不仅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呈现,是托起中国飞天梦的精神之翼,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天报国精神、传递“踔厉奋发、勇攀高峰”的航天强国故事,在全国各行业都朝着航天强国宏伟目标奋进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建设了一批航天类高等院校,旨在为航天强国战略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尖端人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正处于“筹建加速期、新团队交流融合期”的航天类高校而言,应立足高校筹建工作实际,以创建全国航天特色校为契机,以航天精神为“金钥匙”,培育师生矢志教育、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因此,应当在重视专业学习的同时,将航天产业特色以及航天强国的战略思想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之中,深入挖掘航天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新内涵,探究师德师风建设新路径。不仅能够激发师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学习工作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更能增强高校思政育人实效,对发挥航天精神的铸魂育人功能和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重要意义。
一、航天精神与高校师德师风在内涵底蕴的契合
首先,在精神内涵方面,航天精神激励全体师生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奋力拼搏;秉持科学求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成绩面前永不懈怠。胸怀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常怀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的科研态度,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相一致。
其次,在育人资源方面,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于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发展历程之中。数十年来,从人造地球卫星到载人航天、从月球探测到筑梦深空的探索中,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彰显了独具魅力的航天特色文化,这些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航天领域的具体呈现。而这其间所蕴藏的“为国担当的爱国主义情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品质、锐意进取的顽强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恰是鲜活、生动的育人资源,能够显著增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此外,在学生培养方面,一代代航天人持之以恒、砥砺奋进,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航天文化。这一航天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航天伟大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将这航天文化融入校园、将这航天精神注入每个大学生的灵魂当中,将能够显著激励广大教师尽职尽责投身岗位,能够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与高等学校育人初心相契合,成为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最后,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之下,航天文化的传承与赓续尤为重要。数十年间,无数先辈将航天强国理想付诸伟大实践,凭借不懈追求、直面艰险的高昂斗志,见证了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诠释了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奋斗终生的大无畏精神。而近年来,却随着时代发展渐渐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逐渐从人们视野中褪去。传承是眼下急需解决的大问题,而航天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与重要使命恰与航天文化的内涵相契合。因此,在普遍意义的师德师风建设基础之上,应基于航天特色,着力打造一支致力于提升服务航天航天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创新,始终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的教师团队,为航天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为航天强国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
二、师德师风建设与航天精神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对航天精神的认同度与共识度有待提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认识到位,行动方能自觉。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航天精神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认识到航天精神深层次的内涵底蕴,认识到航天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完美契合,才能将其转化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行动自觉。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与专兼职教师对于航天精神背后所蕴藏的育人价值深思不足,理解不够,不能厘清航天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无法形成将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建设的思想共识,以至于主动推进航天精神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航天精神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航天知识融入校园的路径探索力度不足,往往只是在一些航天纪念日或重要节点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组织学生集中学习一些诸如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航天领域辉煌成就、航天功勋爱国事迹、航天强国远大梦想之类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此外,大部分高校也难以做到将航天精神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再加之缺乏合适的切入角度与工作方法,宝贵的航天精神育人资源很难真正入脑入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三)航天精神与高校业务工作的协同度亟需增强
实现航天精神与高校业务工作的相互渗透与相辅相成本质上即是一项难度系数极高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群体、多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能够真正做到的高校寥寥无几。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师资力量方面,很多高校并没有将航天精神纳入高校教师培训计划之中,导致宣传模式大多仅限于课堂讲授,渠道单一且效果有限;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并没有关于内容选择、参考原则、标准与要求等方面的制度依据;此外,在联动机制方面,没能建立起调动相关群体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以及凝聚多部门合力的联动工作机制;最后,在资源整合方面,由于专业跨度、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高校很难实现思政教师、学工部门、学生社团、航天博物馆等多机构的高效联动,很难做到同向同行、入脑入心,将所获取的航天精神育人资源高效整合,将航天育人资源最佳利用。
三、航天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
(一)以课程思政为契机,深入挖掘课程中育人元素
文化是对思想最有效的升华,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感能够帮助教师凝聚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共识。在进一步加强教师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引导教师队伍传承和发扬中国载人航天文化,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与中国航天航天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文化体系。以培养创新型、拔尖型、领袖型人才为己任,以航天精神为立校之根,巧抓契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从而有效激发师资队伍的敬业精神与爱国激情。
与此同时,做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导相融合,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自豪感、自信心投入到高校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用学术讲政治”,以最契合、最完美的育人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将航天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坚持将航天强国梦、伟大复兴梦与学生课余文化建设相结合,将航天领域时政要闻、优秀影视作品、高端论坛讲座等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领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与此同时,从学院文化建设逐步拓展到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支部文化品牌以及校园文化品牌,与主旋律文化形成有效对接,将其内化为广大学子的文化基因,从而孕育出强有力的行动自觉。
(三)积极利用多种渠道拓展生动化、互动化学习模式
在教学方面,首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创新航天育人资源的呈现方式。利用直播、专题片、纪录片、动漫、图文、新闻等模式对航天育人资源进行包装设计,使其呈现形式更具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除了在课堂以及主题教育活动中宣扬航天文化之外,还应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特点,基于不同兴趣爱好与思维方式,以新颖、科学、高效、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载体引领师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例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航天航天博物馆、航天文化基地以及航天航天类企业,观看航天发射器现场直播,让广大师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快速跳动的脉搏。培养学生甘于奉献、为国争光的航天精神,形成对航天事业的坚定信仰,争做具有航天信仰的新青年。
(四)与时俱进,完善校园周边环境建设
首先,高校应当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宣传与教育功能,将航空航天知识融入其中。例如,航天类高校可以整合设立“航天航天网络知识大讲坛”,依托丰富的航天文化资源与独特的智力资源,以“服务教学、展示航天、突显特色、打造名片”为主题,设立相关板块,鼓励师生积极讨论、充分交流。在初具规模之后,全校师生应主动发挥宣传作用,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协助将其打造成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帮手以及人才培养制高点。
此外,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核心场域,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也能够以独特的文化形态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校可以尝试将航天文化人文景观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例如在校园规划中将学校的教学楼、主干道等地命名为“航天路”“航天中心广场”等具有航天特色的名词。除此之外,做到文化熏陶与实体景观相融合,可以设立神舟系列飞船模型展示区、航天英雄事迹石刻、航天最新时事宣传海报等,促使航天精神根植广大师生的生活日常,进一步增加高校组织文化活动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大莹,赵峰松,费琳琪. 浅谈“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N]. 山西科技报,2022-03-07(B06).
DOI:10.28712/n.cnki.nshxk.2022.000133.
[2]刘志礼,韩晶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0(09):67-73.DOI:10.16697/j.1674-5485.2020.09.009.
[3]李少梅,朱灿灿.党建引领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22,15(02):30-34.DOI:10.16222/j.cnki.cte.2022.02.012.
[4]朱芳转.基于“五个着力”做好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218-221.
[5]晏娜.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析[J].大学,2022(03):44-47.
*通讯作者
赵春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