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内蒙古民族地区语言习得与使用现状研究 ——以内蒙古A旗X镇为例

内蒙古民族地区语言习得与使用现状研究 ——以内蒙古A旗X镇为例

作 者:吴秀青1 杨常宝2 (1.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 010000 ,2.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010021)

 

本研究为内蒙古自治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内蒙古文化建设现状及成效研究”(20300-5423032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部边疆安全建设机制研究”(22VMZ01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研究选择内蒙古A旗X镇作为调查点,采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该镇不同人群(包括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场域)的语言习得与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内蒙古民族地区语言习得与使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场合和个人关系对语言使用情况有明显影响。在正式和公共场合,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在非正式和非公共场合,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地方民族语言。此外,不同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场域也与语言习得和使用情况密切相关。内蒙古民族地区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民族地区;语言习得;语言使用

建设好模范自治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一以贯之的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7月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提出“七个作模范”的决定,强调了“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作表率”的决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最为便捷地实现充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更为直接广泛地加强沟通、达成理解,进而在情感、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层面形成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取内蒙古蒙古族聚居区——A旗X镇。X镇是A旗的政府所在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A旗全旗常住人口为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2万人,乡村人口为28万人;汉族人口为10.3万人,占25.7%;蒙古族人口为29.1万人,占72.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0.3万人,占1.5%。该旗是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县之一。本研究在田野点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调查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场域、不同受教育程度的26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38份,并把问卷调查数据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

一、受访者语言习得与使用情况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238名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下。从性别看,男性103人(43.3%)、女性135人(56.7%);从民族看,蒙古族230人(96.7%)、汉族6人(2.5%)、达斡尔族1人(0.4%)、满族1人(0.4%);从年龄看,10-19岁108人(45.4%)、20-29岁21人(8.8%)、30-39岁31人(13.0%)、40-49岁40人(16.8%)、50-59岁28人(11.8%)、60岁以上10人(4.2%);从受教育程度看,没上过学(文盲)2人(0.8%)、小学11人(4.6%)、初中15人(6.3%)、高中12人(5.1%)、本科65人(27.3%)、研究生15人(6.3%)、在校生118人(49.6%);从职业看,教师30人(12.6%)、服务人员40人(16.8%)、在学生118人(49.6%)、企事业公职人员39人(16.4%)、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1人(4.6%)。

(二)受访者语言习得情况分析

(1)受访者“小时候先会说的语言”情况分析

238名受访者中,有183人(76.9%)小时候先会说“地方民族语言”;20人(8.4%)小时候先会说“普通话”;35人(14.7%)会说“地方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从性别来看,在男性中,“普通话”作为最先会说的语言的人数为5人,“地方民族语言”为83人,同时会说“地方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有15人。在女性中,“普通话”作为最先会说的语言的人数为15人,“地方民族语言”为100人,同时会说“地方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有20人。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个样本中,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多地会说普通话和地方民族语言;地方民族语言相较于普通话在男女性别中的比例都相对较高。从民族来看,达斡尔族、汉族和满族均为小时候先学会说“普通话”;而蒙古族则有76.9%的人先学会说“地方民族语言”,14.7%的人会说“地方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而仅有5.1%的人先学会说“普通话”。

从年龄来看,受访者集中分布于先会说“地方民族语言”,尤其是10-1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比例达到了37.8%,这也说明了年轻一代的人们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和学习。虽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主要会说“地方民族语言”,但也普遍掌握普通话。

(2)受访者“开始说普通话的时间”的分析

在“上小学之前”开始说普通话的受访者人数为54人(22.7%),在“小学”时开始说普通话的受访者人数为153人(64.3%),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是在上小学后才开始说普通话的;在“中学”时开始说普通话的受访者人数为15人(6.3%);在“工作后”开始说普通话的受访者人数为14人(5.9%);还有“不说”普通话的受访者人数为2人(0.8%)。在调查中发现,在上“小学之前”和在“小学”时开始说普通话的受访者居多,说明学校教育很重要。从民族来看,达斡尔族、汉族和满族在上“小学之前”就会说普通话,占受访者本人的民族的100%;蒙古族集中分布于“小学”,在“小学”时开始说普通话的比例达到64.3%;在上“小学之前”开始说普通话的比例达到19.3%;在“中学”时开始说普通话的比例达到6.3%;在“工作后”开始说普通话的比例占5.9%;“不说”普通话的比例占0.8%。从年龄段来看,10-19岁、20-29岁、30-39岁和40-49岁年龄段集中在“小学”时开始说普通话,比例分别为34.9%、6.3%、7.1%、11.3%;50-59年龄段集中在“小学之前”、“小学”和“工作后”;60岁以上的受访者开始说普通话的时期参差不一,也有不说普通话的人。数据表明,大部分受访者不是在“小学之前”就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开始说普通话。

(3)受访者“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分析

学校学习是受访者学习普通话的最主要的途径,在总人数238中有163人(68.5%)选择了“学校学习”;除此之外,受访者学习普通话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听广播”,选择这一途径学习普通话的人数为132人(55.5%);选择“与汉族同伴交往”这一途径的受访者人数为134人(56.3%);选择“手机上学习”这一途径的受访者人数为121人(50.8%);选择“受家里人影响”这一途径的受访者人数为40人(16.8%);选择“普通话培训班学习”途径的受访者人数为18人(7.6%)。数据表明,学校学习是人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主要途径,侧面说明学校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电视、手机以及其他媒体的盛行,选择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和手机两种途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人数也日渐增多,逐渐成为了B镇居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另一重要方式。而以普通话培训班形式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局限性强,影响范围小、普及率较低。

(4)受访者“学习普通话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分析

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困难”的受访者人数为75人(31.5%);选择“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少”的受访者人数为83人(34.9%);选择“说普通话怕别人笑话”的受访者人数为32人(13.4);选择“找不到普通话说得好的人教普通话”的受访者人数为28人(11.8%);选择“其他”的受访者人数为20人(8.4%)。数据表明,“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少”、“说普通话怕别人笑话”和“找不到普通话说得好的人教”是学习普通话时遇到的主要困难,说明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较大,另外由于语言学习的不够好,缺乏自信,导致说普通话怕被别人笑话的现象。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没有遇到学习普通话的困难,表明B镇的受访者的普通话水平整体较好。

(5)受访者“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分析

受访者中,为了“社交(人际关系)”而学习普通话是最重要的目的,选择这一原因的受访者人数为168人(70.6%);其次是“单位(政府、学校等)的要求”,选这一原因的受访者人数为118人(49.6%);选择“为了找更好的工作”的有85人(35.7%),选择“喜欢普通话”的有81人(34.0%),选择“其他”的有8人(3.4%)。即便大多数B镇调查对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在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下,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需求非常地强烈。由于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对象的工作领域和社会交往范围扩大,调查对象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尤为迫切和重要。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B镇的调查对象大多是实用主义者,面对“您学习普通话的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为了社交(人际关系)”和单位(政府、学校等)的要求这两项的人们是特别多的。现在,因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人们在公共场合中使用国家通用语的需求不断加强,B镇的调查对象将国家通用语言当作一种工具来获得某种实惠或好处,如解决日常交际需求,顺应单位的要求等等。值得高兴的是有81个受访者选择了喜欢普通话,占样本总量的34.0%,表明这一部分调查对象有良好的语言态度,能够认识到普通话对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受访者语言使用情况分析

受访者不同场域中普通话使用情况(表1)来看,“手机上的社交”时的使用频率最高,100人(42.0%);其次是“政府部门办事”,人数为94人(39.5%);此外,“看病”、“工作、劳动”和“购物”时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也较高,频率分别为90人(37.8%)、77人(32.4%)和69人(29.0%),可见,受访者在政府部门、公共场域中的普通话使用率最高。与之相反,居民在“家”时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仅有10.1%。

受访者在不同场域中地方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家”时使用的占比最高,92人(38.7%);其次为“手机上语音聊天”,53人(22.3%);“政府部门办事”、“看病”、“购物”、“工作、劳动”等公共场域、正式场域中地方民族语言的使用率低。另外,受访者在语言使用上有普通话和地方民族语言混着使用的习惯,而混用时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情况,即多使用普通话、多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和差不多。相比的话,整体上多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更为常见。还有部分受访者,因“选择对方使用的语言”而使用相应的语言。表明受访者的语言使用偏好是鲜明的。数据表明,A旗居民在不同场合使用普通话和地方民族语言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家中和工作、劳动场合,普通话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在购物、看病、政府部门办事、社交等场合,普通话与地方民族语言混着使用的情况较为常见。此外,少数居民在一些特定场合会选择对方使用的语言。

二、内蒙古民族地区语言习得与使用特征分析

经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上的语言使用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场合的正式程度提高,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因此在正式场合中普通话的使用占主导地位,而在非正式场合中,地方民族语言的使用占比较高。其次,公共场域和非公共场域中的语言使用情况也不同。在公共场域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在非公共场域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地方民族语言。第三,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的语言使用情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家庭内部更多地使用地方民族语言或者地方民族语言与普通话混合使用,而在家庭外部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这表明语言使用与个人关系的亲密度有密切关系。最后,语言习得和使用情况与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场域和职业密切相关。

就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

一是,由于在政府机关、工作和劳动等正式场合中,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公职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这不仅是准确、高效履行公务、确保政令畅通、民情顺达的基本要求,也是公职人员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现代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具体体现。因此,各地区的干部职工应充分认识到推广和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并循序渐进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不仅政府部门,其他行业也对普通话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国家公务员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水平,而公共服务行业(商业、邮电、文化、交通、民航、旅游、银行医院、信息产业等)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背景下,交际场合对语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模糊的语言能力边界正在被打破。仅会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已经无法满足交际需求。普通话水平较差的受访者只能使用地方民族语言,而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受访者则会自觉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也间接反映了个人想要更好发展的话,语言交际能力是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学好国家通用语言非常必要。

二是,因为家庭是属于休闲的、较为放松的非正式场所,人们会根据自己从小的语言习得习惯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交流。同时,这也离不开国家对于地方民族语言的保护政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也规定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此外,2017年,国家民委印发《“十三五”地方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要求全面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地方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尊重语言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开展地方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努力。这些种种政策,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并且更好的促进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和谐相处、健康发展。

三是,在网络交际场合中,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和语音聊天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手机社交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线上交流方式,通过各种社交类手机应用(如微信、QQ、微博、快手等)来实现在线互动交流。调查发现,在手机社交时,A旗的居民主要选择“只说普通话”,占比是其他选项的几倍,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然而,在手机上进行语音聊天时,居民一般与家人、朋友或者工作伙伴进行交流,这些关系较为亲密。因此,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分散性,约20%的人选择“只说普通话”、“只说地方民族语言”、“普通话与地方民族语言混着用(多使用普通话)”或“普通话与地方民族语言混着用(多使用地方民族语言)”。

通过对X镇居民的调查,可以发现他们在长期的语言文字习得与使用方面取得了成功。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都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普通话,这表明内蒙古民族地区在语言文字交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应该进一步发挥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交融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公共场域与非公共场域、家庭内部与家庭外部的语言使用情况中存在不同的特征。随着场合正式度和公共性的增加,以及个人关系的疏远,人们对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也相应提高。而随着场合非正式度和非公共性的增强,以及个人关系的亲密度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其次,语言习得与使用情况与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场域和职业密切相关。最后,内蒙古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效果显著,在长期的语言文字习得与使用上,构筑了和谐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常安.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从权利保障到国家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10.

[2]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汇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3]孟广智主编.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手册(修订本)[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